|
 |
|
 |
|
广州:法规滞后 古建筑保护乏力 |
来源:法制日报—法治周末 作者:顾一丹 燕无忧 日期:[2013-9-25] |
-----------------------------------------------------------------
|
“西关少爷,东山小姐”曾经是所有说粤语的人对广州的共同记忆。现在,随着西关大屋相继被拆,这一切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60岁的老广州人苏少伟,在西关已经住了几十年,他的打铜铺就开在恩宁路的临街骑楼里。“小时候这里进进出出都是西关大屋,如今要找到一间都难了。”
在老西关街头,这位年过花甲的老者与笔者攀谈时,言辞中隐隐透出对老广州不断消失的惋惜和遗憾。
或许他并不知道,肩负起保护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官方机构的编制里,不过寥寥几人。加上无执法权,资金亦不足,顾此失彼,保护和修缮多数沦为空谈。
为保护广州历史建筑奔波了数十年的汤国华,是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也是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在他看来,从广州官方历史建筑保护部门的变迁,即可给出目前老建筑陷入拆迁窘境的注脚。
主管部门级别越来越低
汤国华告诉法治周末,1999年广州成立名城办,隶属广州市政府,当时是规格比较高的协调部门,在保护广州历史建筑方面做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工作。然而,到了2004年,政府机构改革,名城办并入广州市文化局,部门级别由厅局级降至处级。
“文化局只管文物,管不了历史建筑。”汤国华说,直到两年前,名城办又被划归广州市规划局,更名为名城保护处。这个人数有限的处级部门,是保护广州历史建筑“有权限”的官方责任单位。
“其实划入规划局还是不够力度,这个部门应该具有比规划局更高的规格。”汤国华对此仍有思考。
笔者了解到,在广州,挂了牌的文物建筑属于文化局管理,因为有法律保障,这些建筑基本不会出现遭到强拆的状况。因而最令人担忧的,则是最能代表老广州风貌的大量历史建筑。目前,广州规划局已经公布了22片历史文化街区,根据国家规定,凡被划入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区域,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
但仅有数名专职工作人员的名城保护处,要负责指导保护广州庞大的历史建筑,显然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任务。况且,名城保护处并没有执法权力,需要通过所辖区域的城管部门来执法。现实的情况是,在历史建筑的拆留问题上,这两个部门之间常常无法做到及时沟通。
部门交叉管理成制约
广州下九路骑楼群,属于广州规划局规划的22片历史文化街区。今年6月中旬,有街坊爆料称,下九路的骑楼群多间房被拆得只剩一面墙。骑楼二、三楼建筑全部被拆,一楼室内结构荡然无存。
笔者注意到,这里有禅宗始祖达摩登岸的地点,而印证这段历史的“西来古岸”的石碑已不翼而飞。
名城保护处虽然有保护历史建筑的责任,实则经常陷入手足无措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人手不足,根本无法兼顾广州如此多的历史建筑。比如历史建筑最多的广州市越秀区,也只有1个人来负责保护工作。
推荐阅读:
“美丽对话” 诠释城市规划之美
山寨建筑:山鸡何日变凤凰
浅谈城市景观设计的本土化体现
合肥布局湿地公园新景观
分页:[1] [2]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