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文章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谈中国城市发展的深层问题与文化自觉
来源:文汇报 作者:刘士林 日期:[2011-8-8]
-----------------------------------------------------------------


    城市文化病:“居之不易”与“身在曹营”

    2010年以来,高房价问题不仅在大都市和中心城市变得越来越严重,也开始蔓延向二线城市甚至是中小城市。没有住房就不可能产生起码的归属感。

    柏拉图曾说,城市最大的灾祸“不是派别纠纷,而是人心涣散”。在城市中最可怕的不是不同人群的矛盾和冲突,而是同城异梦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精神离心运动。以“逃离北、上、广”和“大城市伪幸福”为代表,2010年的中国城市开始直面这一文化的临界点。尽管城市仍在高速发展和扩张中,但在城市道路继续拓宽、新建筑层出不穷、人口大量增加等繁华表象的背后,对城市本身的怀疑、失望、厌恶、憎恨甚至敌视等极端心态与行为也与日俱增。

    从现实上看,引发“人心涣散”的主要原因可称为“居之不易”。近年来,高房价已成为城市首要民生问题。与农村最看重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不同,城市人最重要的是住房和工作。2010年以来,高房价问题不仅在大都市和中心城市变得越来越严重,也开始蔓延向二线城市甚至是中小城市。没有住房就不可能产生起码的归属感,如同现代主义文学经常表现的“生活在别处”主题一样,“城市再好,也是别人的”、“城市好坏与自己无关”甚至对城市本身的辱骂、痛恨和破坏冲动等典型的现代焦虑与荒诞生存,在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正日益严重。

    2011年一篇题为《请让我来相信你》的文章写到:怀疑和警惕已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住有楼倒倒、楼脆脆、楼歪歪和楼薄薄;吃要小心假烟、假酒、假鸡蛋、假牛奶、地沟油、人造脂肪、美容大米、药水泡大的豆芽、避孕药喂肥的甲鱼、洗衣粉炸出的油条;行要提防推销的、碰瓷的和钓鱼执法的;上医院要担心假药、无照行医、过度治疗。此外,还要面对假票、假证、假中奖、银行诈骗、假老虎、假新闻等。物质空间的居之不易和对社会空间的怀疑与警惕,既直接揭示出城市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态的不断恶化,也是很多人对城市发展本身日益感到灰心失望的重要原因。

    对城市本身是执着还是放弃,在当今已远非一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就可以了断。在城市中固然存在着很多令人痛苦和纠结的矛盾冲突,但由于只有城市才能为个体提供更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蜗居不易,逃离更不容易”正成为当代人特别痛苦、艰难的生存写照和真实状态。从2009年电视剧《蜗居》的热播开始,“去留”问题日益焦点化。同年12月11日,搜狐文化频道第90辑“文化重磅”《逃离北上广》发布。由于矛头直指中国三大城市群的首位城市,该专题一面世立刻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仅当天参与PK、投票的网友就超过了3万人。在后来参与PK的近6万名网友中,其中支持“逃离”的竟然高达82%。还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一线城市,有部分年收入在5万至10万元左右的家庭,正积极准备摆脱大都市的“伪幸福”,去二三线城市追寻真正的幸福。在城市生活成本不断加大的当下,出现这种逆城市化思潮,可以说一点也不奇怪。

    然而,知易行难。在城市化已成为世界发展主流的当下,要想把“逃离北上广”的愿望真正付诸行动同样是一个过于艰难的决定。一家大型视频网站的随机采访显示,真正愿意化为行动的只有25%。这完全符合都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规律。就此而言,是蜗居还是逃离的矛盾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存在,每个城市、每个人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蜗居不易,逃离更不容易”并不是最坏的结果,它表明人与城市的博弈仍在激烈地进行中,人们并未放弃对都市生活的“痛苦的爱”。但这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城市出现了很大、很严重的问题,并有可能逐渐滑向“人心涣散”、人去城空的危险边界。

    如何通过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切实努力,重建“过美好生活”的城市文化本质和功能,是中国城市面临的最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最需要解决的现实矛盾。

    城市异化与文化自觉

    城市文化的衰落、城市形象的扭曲、城市生活方式的不和谐与精神生态的严重污染,则是人们对城市产生怀疑、不满、厌恶甚至怨恨的内在根源。 

    尽管“规划过度”、“品牌低俗”和“人心涣散”产生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在深层上都可归结为文化问题。按照一般的理解,文化至少包括真、善、美三个层面,如果说“规划过度”是由于不理解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品牌低俗”是由于丧失了城市精神的基本伦理底线,那么“人心涣散”则是由于曲解了城市的美,而最终背叛了城市发展的真正目的。这三方面相互缠绕导致了人在城市中的异化现实。人们来到城市本是为了过更美好的生活,但在房奴、车奴、卡奴、“月光族”、“路怒族”、“胶囊族”等身上,实际情况却变成:他在城市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和痛苦;不是找到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而是处处受到钳制和约束;在城市中的一切奋斗不是实现了自我,而是越来越磨损了他最初的热情和理想。正如中国古人谈论国运浮沉时所意识到的,人心的向背同样也决定着城市的存亡与兴衰。由此可知,现代城市社会的解体与危机,根源就在于文化灵魂的隐匿;要拯救当今正在沉溺的城市精神,首先要拯救的是城市文化。

    如果说,都市化进程导致的城市环境恶化、城市问题大量涌现、城市危机不断加重,是城市人气削减、人心思散直至城市可能走向衰落的客观原因,那么,城市文化的衰落、城市形象的扭曲、城市生活方式的不和谐与精神生态的严重污染,则是人们对城市产生怀疑、不满、厌恶甚至怨恨的内在根源。在中国都市化进程中暴露出的城市文化病,在这个意义上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急需加以研究并通过制度建设加以疏导和化解的重大问题。

    当然也要看到希望,一方面,城市的现实困境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以一年一度的城市排行榜为代表,2010年,一个微妙的变化是对城市生活成本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取代了以竞争力、GDP排名、总部经济、投资潜力、百强等硬实力排行榜。尽管这主要是中国城市化“倒逼”的结果,但对疗救在经济发展中被恶性损耗的城市文化机能无疑是一方良剂。另一方面,一些城市已开始出现新的文化觉悟,如2005年最先提出建设宜居城市战略目标的首都北京,如2007年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大都市的上海,都把精神文化、城市文明等软实力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这对于化解当代人与城市之间日益严重的离异感或流浪感,集聚离散的人心和逐渐冷却的人气,把城市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当代家园,无疑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觉醒。目前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城市文化功能严重萎缩的当下,通过切实有效的工作把文化建设扎扎实实地推进下去,为中国都市化进程的“软着陆”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推荐阅读:

大连:配套绿化须同时规划同时交付

三种城市规划的文花病

城市规划不该虚张声势

沧州:三大特色规划宜居城市

分页:[1] [2

 
 

评论】【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朱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