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台风"威马逊"直击城市基础设施"短板" |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邢东伟 日期:[2014-7-23] |
-----------------------------------------------------------------
|
“家里停水停电5天了,没有抱怨过有关部门,毕竟这次‘威马逊’”台风损失太大,却深感有关部门在水电恢复方面愚弄海口民众。”7月22日早晨,一些海口网友在微信朋友圈里抱怨称,台风过后海口不少居民区夜晚依然漆黑,民众排长队到处找水,手机电话网络中断,这一切让民众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急能力提出质疑。
民众质疑有关部门应急处理慢
7月22日上午7时30分许,记者在海口市海德路、龙昆南路和凤翔东路走访,发现街头仍有不少被台风吹倒的树木、路牌散落在地。同时,在几个停在加油站前一辆辆私家汽车排成长队等待加油。
“距刮台风已5天了,加油站还是得这样排队。”在城西路加油站前,出租车司机张辉一脸抱怨地对法治周末记者说,相关部门的应急能力也太差了,难道台风前都没有相关应急预案吗?看看龙昆南路、坡博路、海德路和白龙南路等这些街道边上和小区的生活垃圾堆积如山,海南夏季这么高的气温,连续几天要是不及时清走和消毒,很容易发生疟疾病菌感染的。
对此,海南大学教授赵振华表示,这次台风虽说是40多年不遇,但从这次断水断电的面积和时间来看,说明了海南基础设施存在问题。同时,在应急处置能力方面也不够。首先,在台风灾害来临之前并没有对电路和水站进行特别保障,临时通讯信号处理和供水供电能力不足;另外,灾后的大量安全隐患并没有太多的人手去处理。另外,台风对于海南来说是经常会遇到的,一套完善的灾情处置系统是必须的,但这次台风灾害中并没能够及时显现,让现在习惯了安逸都市生活的居民产生了抱怨和反弹的情绪。
“尤其是在三伏天,把棉被和发霉的面包送来救灾时。”一位媒体人表示,在居民忍受停水电和断网煎熬的同时,让更多民众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置提出了质疑。
在连日的采访中,记者最深的感触是,“威马逊”台风给海南造成的重大损失让人触目惊心,但灾害中暴露出的城市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等问题也不容小视。当“一年一遇”的排涝设施遭遇几十年一遇的暴雨冲刷,接受拷问的不仅有应急反应,还有城建“短板”。
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暴露
作为海岛城市,海口市几乎年年有多次台风登陆。每次台风一来,城里都少不了要发生高楼坠物伤人的事件。但据记者观察,一些人常常“好了伤疤忘了痛”,防风意识日渐淡薄:城里高楼大厦上的外伸型防盗网又悄然多了起来,随之增多的就是窗台上的花盆等杂物;城里的一些老墙逐渐被这个城市所忽视;楼顶的一些铁皮屋等又逐渐增加。
海南律师陈剑提醒,作为在这个岛屿上居住的一员,人们的防风意识这根弦松不得。而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最大限度地消除风灾隐患。
除此之外,记者在街上看到,一些大型广告牌被整个撂倒。一夜之间,台风撕碎、卷走、刮落的城市广告牌,在各市、县城区数不胜数。
更为可怕的是,记者了解到,面对这些日复一日悬挂在城市半空中的庞然大物,从政府到百姓,在抗风力的管理上竟是一片空白。
陈剑表示,因为管理出现真空,许多广告牌在设计、制作中考虑的多是效果,为了好看下多大的功夫都无所谓,而极少有人真正考虑海岛抗风问题,这无疑给城市带来安全隐患。每次台风过后,广告牌成了重灾区,也成了夺命的杀手。
“雨大即成灾”。这是海南暴风雨之后的街头实景,城区普遍“不经风雨”。近年来,海南省许多城市大量填埋河、海、湖来造地、修路和盖房,将城市河道、江岸变成单纯的防洪工程。即使动辄投入几百亿元去搞城市排水系统也效果不佳,城市的道路天天挖日日挖,无数的钱投进去可能也经不起一次台风的考验。
海南四面环海,台风几乎年年光临,海岸线上的防风林虽然不能完全抵抗强台风的吹袭,但是可以做到对风力的减弱起到很好效果,特别对固沙更有效果。上个世纪海南海岸线防风林可谓像一座万里长城一样保卫着海南这片沃土,在每次台风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若火如荼,过度开发致使海南的“万里长城”元气大伤。
海南大学教授赵振华表示,在观念上深刻反思、未雨绸缪,在行动中铭记教训、改进工作,使城市的规划建设更科学、更符合自然规律,才能补齐“短板”、填平“洼地”。
推荐阅读:
刘太格:城市规划应生态基础设施先行
减灾:从城市规划做起
城市规划需聆听百姓声音
韩秀琦:城市规划要以 “人性”思维考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