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南京:百年陆氏祠堂面临拆迁危机 |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刘丹平 日期:[2014-5-22] |
-----------------------------------------------------------------
|
南京溧水区石湫镇陆家村的陆家祠堂,始建于乾隆丁亥春1767年,迄今已有247年历史。全村100多户村民都姓陆。陆氏家族贤相颇多,历经10世,人丁兴旺。历代走出无数武将贤才。其中,南宋诗人陆游更为陆氏族人骄傲资本。不过,这个承载着家族悠久历史的祠堂,正面临随时被拆迁的危机。现在它已是一座被废墟围困的孤房。“就是这几个月的时间,记忆中的童年没有了。”年轻的村民陆鹏在陆家祠堂前,说话声音低沉,走路时也尽量蹑手蹑脚,生怕惊扰了摆设在祠堂里的先祖。
探访:祠堂四周全是残垣断壁
记者站在陆家村的村口看到的是一个让人不忍直视的画面,曾经绿树掩映的秀丽乡村风貌荡然无存。祠堂四周,全是大规模拆迁留下的断壁残垣,垃圾遍地,废弃的砖瓦和枯黄的老树,祠堂不远处原本是一个清澈的池塘,现在成了一个臭水塘。从村口往里走50米处的一个池塘,也被拆迁的垃圾和砖瓦填埋了。水塘上浮着的一层漂浮物,让人不胜唏嘘。
不过,站在这座经历了数百年风雨洗礼的陆家祠堂前,记者仍能感受到它往日的风采。“原来是二进院子的,现在只剩下一进了。每逢节日,村里都要请戏班在祠堂里唱戏,村民们要到祠堂里忙事。”这位82岁祠堂守护者陆帮义老人说。“祠堂是村里的灵魂,拆我的房子可以,但是现在政府要拆掉我们的祠堂,我肯定不会答应的,我死也要死在这里。”
眼前这位因中风过后行动、说话都已不方便的陆帮义老人,从他的言语中记者能看得出一份坚持和信念。
历史:先后进行两次修缮
据陆帮义老人回忆,这座陆氏宗祠是属于明清风格建筑,原来的祠堂共有二进,前进穿堂三间,上有雕花,房檐有花砖装饰人物、花鸟图案。前后两进中间是天井相连,地基呈前低后高,寓意是“步步高(002251,股吧)升”,天井左边为过道,右边是厢房,天井中筑两个方形花坛,植天竹树,寓意为“万古长青”,后进房三间,前沿无墙,置雕花格栅门6樘为墙,下面是正方形青砖按菱形方块铺地。正中间设有神龛,供奉陆氏先祖之灵位。
记者发现这座距今已经247年历史祠堂,期间虽屡经战火,但是前进的议事厅还算保存完好,正门上的斗拱和砖雕都十分精美。前厅、后厅都是杂草丛生,有的都长到2米多高,地上满是残砖断瓦。村上的老人告诉记者,祠堂是在文革时期被浩劫的,后进被无情拆毁,拆下的砖木材料被翻建成了陆家村第一所小学。
大约在解放后,村民两次自发捐款,将前厅房顶上砖瓦重新修整了下,房梁也重新上了。“你看,上梁时还按照习俗挂了一块红布。”陆帮义指着房梁对记者说。“原来正门内,有一对石鼓,在破坏时被一些不肖者用做水塘踏步,原来正门外,有四个旗杆,也不知道被弄到哪里去了。”
“现在就剩下这个议事厅了,我们每天还是习惯一早到这里坐坐,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会在这里喝茶、聊天、下棋。如果遇到什么家庭矛盾和纠纷,村里的人都会帮忙分析、调解。很多事情都是在这里沟通、商量解决。”这位祠堂的守护者陆帮义,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剩下的时间都呆在这里。“我的房子就盖在祠堂边上,在这里我已经住了30年了。”祠堂里的每个角落没有任何人比他熟悉。
保护:老人自发成立保卫祠堂委员会
目前,由于轻轨S1建设需要,陆家村将进行征地拆迁,而陆家祠堂的位置,已规划成轻轨石湫站的站前广场。也就是说,这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祠堂不久将成为平地。对于村上的老人来说,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对手是强大的城市规划和商业力量,决心保卫祠堂的是几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听村上老人说,数十年来,村里的年轻人为找工作而迁移到城市。
记者在祠堂的桌上看到了由9位老人成立的陆家祠堂修缮保护委员会,他们有人负责将情况汇报告诉陆氏家族的后人,也有专门的人负责与前来调研和寻家谱的人联络,还有人负责打理祠堂的卫生。同时,也有些为数不多的年轻人负责看守,防止“意外”发生。
“我每天都在这里,从早到晚,一步都不离开,没有人敢过来动这里一块砖一片瓦。这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我们一定要守护。”81岁的陆帮义始终坚持他的信念。
追问:传统文化的祠堂已渐渐消失
事实上,陆家祠堂面临拆迁只是整个城市扩张建设的一个缩影。随着乡村消失,一些承载了村庄的传统和习俗的祠堂在逐渐消失。在一些经历了历史岁月蹉跎的老人们看来,保护祠堂就是留住乡愁,传统村落中很重要就是群居的家族生存方式,连接家族最重要的纽带就是祠堂。
可是,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这些祠堂和老屋带着传统文化符号的建筑,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的确是难上加难。据了解,此次,仅溧水区石湫镇的拆迁中,就已拆掉了端家祠堂、陈家祠堂、傅家祠堂,还有即将面临拆迁的陆家祠堂。
目前城市中保留下来的祠堂已经不多了,能成为受保护的祠堂更是少之又少。可悲哀的是,有些即便成为受保护的祠堂,最终因为年久失修而成为危房。比如江宁方山王墅村孙氏祠堂(区级保护)、石湫魏家村的魏氏祠堂在2006年也成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而当地村民也在呼吁希望能修复这座200多年历史的祠堂。
而记者得知,江宁区东山街道佘村的潘氏宗祠(市级保护),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修缮方案编制工作。除了对潘氏住宅进行“体检”外,还要进行局部抢修。之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具体的修缮方案,原则是修旧如旧。
此外,高淳桠溪镇石牌村的周氏祠堂,已有来自周姓后裔中的企业家捐助500万元重修宗祠。
作为村上年纪最大的老人,陆帮义认为,“以前祖宗选地方都是要看风水的,几百年的风水和牌位,都不是乱放乱挂的,每次重修都要举行慎重的仪式,怎么能说拆就拆?”
看得出来,祠堂对于整个家族来说意义深远,无论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还是对于续谱的后裔来说,它的存在都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新闻链接>>>
陆氏家谱:
历代出十多位宰相
据陆氏宗祠理事会的陆飞介绍,陆氏自授姓以来,自汉迄于唐宋,贤相较多,明清代乃至党代不乏其人,对国家民族曾做出较大贡献。陆氏在唐朝前任官都是为民服务的公仆。自夏商周以迄两汉因功才能受封公、侯、卿相、大夫、守、尉、令者比比皆是,无法全部列叙。
可以这么说,我们陆氏家族历代出了不少官吏。比如,陆贾,汉孝文帝时丞相。陆绩,三国时吴国宰相等等,共出了16位宰相,我不一一列举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你站我们祠堂前,是不是发现祠堂门是八字开的,在古代只有一定级别的房屋才可以开八字门,普通百姓家的门才是平行在一条直线上的。还有,你可以看到我们祠堂门左右两侧是用40cm×40cm的青砖按菱形方砌成。门内还有石鼓一对,按古制是四品官员以上才能享有的。”陆飞说。
据陆氏宗谱记载,凡经陆氏宗祠者,自一公里外的陆家古桥起,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前在我们祠堂北面的一公里处有一座古桥,记得爷爷那代人曾经和我们说过,凡是经过我们这个陆家村时,不管文官还是武官都要步行经过。可见我们这个家族的威望之高。”村民陆帮云说。
推荐阅读:
借鉴香港经验 芜湖推出“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
江西古建筑“飞”到盐城大纵湖
广州:法规滞后 古建筑保护乏力
“美丽对话” 诠释城市规划之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