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文章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中国城镇化仍存路径之争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日期:[2013-9-25]
-----------------------------------------------------------------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出以来,社会各界对于城镇化的目标正逐渐形成共识。然而,对于具体的道路选择,比如地方政府是企望政策还是强调改革,是发展大城市还是建设小城镇,是行政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等问题,从政府到坊间仍存多重路径之争。

    重发展还是重改革?

    在加速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每一位地方主政者都面临着同样的选择题:是注重改革和创新,还是更倾向于要政策、上项目、搞建设?

    地方政府将城镇化作为地方经济增长的抓手,盼望国家出台扶持政策,往往追求投资和建设规模的冲动强劲,而改革创新的意愿不足,这被认为是对“新型城镇化”的误读。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正是由于地方政府对城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2012年底下发各地并征求意见的“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初稿被要求重新修改调整,修改后的规划一改强调发展的基调,而重在改革。

    “新一届中央政府的确提出要搞新型城镇化,但并不是像以往一样,一旦经济增速放缓或出现危机,政府就赶紧出手加大投资,提振经济。”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认为,全国新型城镇化规划预计会是一个“体制变革、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城镇化规划,既没有国家大规模投资的概念,也没有具体指标,就是关于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和通过体制改革促进农业人口城镇化的一个发展规划。

    不可否认,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投资与消费需求潜力,但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释放这些“红利”。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关键是要推进人口城镇化的制度创新,才能充分释放国内巨大的需求潜力。具体的改革内容包括尽快“让农民工成为历史”、放开城乡二元的户籍限制、统筹推进城乡土地制度一体化、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人口政策、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调整行政区域体制、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等。

    接近发改委的一位人士表示,正是落地政策难以断定,再加上规划涉及诸多制度改革和创新,需要研究和协调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比较复杂,涉及部委较多,难以形成较为一致的解决方案,现在正是希望尽快就一些难点问题形成共识并找到解决办法。

    迟福林认为,把握城镇化带来的历史机遇,需要在转型上取得共识,更需要在改革上取得共识:第一,坚持消费主导,把推进人口城镇化、释放13亿人的消费需求作为最大的经济结构调整;第二,坚持民富优先,使城镇化真正承载起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功能,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社会结构;第三,坚持绿色增长,推动绿色城镇化;第四,坚持市场主导,调动社会资本力量推进城镇化;第五,加快政府转型,以公共服务为中心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能够有效地履行公共职责。

    大城市还是小城镇?

    随着全国城镇化率超过50%,中国进入“大城市病”的集中爆发期。中国到底该推进“城市化”还是“城镇化”,这样的路径之争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今年夏天,全国南方多个城市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被形容为“烧烤模式”,城镇化过程中“大城市病”问题再度引发关注。除了高温,今年以来频繁发生的雾霾天气,以及近年来类似首都成“首堵”、大雨过后去看海等被人们调侃的现象,无不曝露出大城市的“病症”。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大城市病”就已经引发人们的担忧。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时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其基本出发点之一,就是为了防止出现“大城市病”。

    自上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鼓励发展小城镇,1998年中央提出“小城镇、大战略”,发展小城镇是主要政策取向。然而,小城镇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出现了动力不足的问题,到十六大则确立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方针。

    据了解,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超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辐射型为主的集中式“城市化”模式,另一种是以中小城镇主导型为主的分散式“城镇化”模式。

    倾向于“城市化”的观点认为,全世界城市发展规律都是从小城镇到大城市,到特大城市,小城镇是逐渐减少,或者围绕着大都市作为卫星城和都市群才能够生存。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口集中的方向是逐渐进入大城市。

    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认为,“大城市病”不是“大”惹的祸,世界上同样还有很多大城市、特大城市甚至巨型城市没有“生病”。因此不应轻易谈瘦身,否则容易抹杀一些问题,不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

    主张城镇化路径的人士则更多地考虑到国情,认为仅靠少数大城市,基础设施和政府财力都无法承受如此庞大数量的农民进城。因此,不少人提出“就地城镇化”概念,使农民能够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就近就业。

推荐阅读:

看国外如何治疗三大“城市病”

“北京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启动

被“化公为私”的公园如何回归公益性

北京:天桥历史文化景观标识性工程即将开工

分页:[1] [2

 
 

评论】【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梧桐树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酵伙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系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为锟斤拷页 | 锟斤拷锟斤拷锟秸诧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截碉拷锟斤拷锟�
锟斤拷权锟斤拷锟叫o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锟斤拷   锟酵凤拷锟斤拷锟戒:Service@Yuanlin.com   锟界话锟斤拷0571-86438262
锟斤拷锟斤拷实锟斤拷锟斤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 园锟斤拷锟教伙拷  |  通锟斤拷锟斤拷址锟斤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
战锟皆猴拷锟斤拷:锟叫癸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协锟斤拷 锟姐江省锟斤拷锟斤拷协锟斤拷
锟斤拷营锟斤拷锟斤拷证锟斤拷牛锟斤拷锟紹2-20100396
锟斤拷婢拷锟斤拷锟街わ拷锟脚o拷330100000040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