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加坡城市现代化的经验启示 |
来源:《群众》杂志 日期:[2013-7-26] |
-----------------------------------------------------------------
|
新加坡是“小国中的大国”,也是享誉全球的世界花园城市国家。其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尤其值得在苏北工作的同志借鉴。
“三高”经验
新加坡城市现代化建设核心经验是科学处理好规划、建设与管理三者的关系,真正做到以规划统领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以管理保障城市高效运行,形成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有机衔接、协同发展。
一、高视界的城市规划。新加坡非常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制定和认真严格执行,真正地把规划和执行作为“发展城市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立国伊始,就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从20世纪60年代起,该国充分吸收当时刚刚萌芽的生态经济理论,引入“花园城市”的理念,确立狭小国土的合理容量和终极布局模式,使得城市建设超越了单纯美观、美化的范畴,用一种发展的眼光谋划未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比如,在新加坡可以见到不少的街道是用很宽的绿化带隔开的,这是为以后建设高架桥预留的用地,有了这些超前的规划,就少了以后征地拆迁的麻烦。新加坡的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年,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每2年调整一次。
二、高品质的城市建设。50多年来,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始终围绕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展开,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突出了不同的侧重点。这在绿化上表现得最为充分。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在道路、空地上大力种植高大的乔木,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较高的覆盖率;70年代,加强了环境绿化中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的空间绿化;80年代,种植果树,引进更多色彩艳丽、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90年代,发展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坚持不懈,使建设“花园城市”由最初的先进理念一步步变成生动现实。不光如此,新加坡也特别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他们将约15%的国土面积用来修路,构筑了由普通公路、城市快速路、地铁系统和轻轨系统组成的四级交通体系。在道路的规划设计上,推行“地下管廊”,将各种管线系统与道路工程同步建设、一次到位,避免了后来各类管线铺设带来的道路重复开挖和对城市交通的负面影响。绿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是这样,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亦如是。该国将大约3000公顷的森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它自然地带规划建设为自然保护区,居民住宅区则每间隔500米有一个1.5公顷的公园,一共建了337个公园。我们所到之处,无不给人一种不加修饰、浑然天成的纯真美感。除了上述,新加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建筑设计。新加坡较为完美地演绎了城市意象理论,在城市设计方面特别注重人们的心理感受。纵观整个城市,没有太多宏大豪华建筑,但莱佛士大厦、金融大厦等少数标志性精品建筑起到重音和强调符的作用,仿佛独唱演员领衔合唱团,使得整个城市建筑群形成有机整体,通过丰富的天际线和竖向轮廓给人错落有致的感觉。该国的一些大型住宅区也都呈现出不同的美感。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政府投资工程一般采用国际招标的方式,选择本行业中世界前五强参与设计与施工,确保项目的品质和领先性。在工程建设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处理上,也都能从长远着眼,制定合理的建设周期,确保工程质量。
三、高水平的城市管理。新加坡市容整洁、道路畅通,整座城市的日常运行十分规范有序。这一方面得益于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科学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一些合理有效的管理办法。在城市管理理念上,他们强调以人为本,服务在先,法制保障,倡导在满足人的合理需求的同时,一以贯之地用制度、法规管人,其国人养成了良好的遵规守法习惯。在城市管理体制构建上,突出城管的组织协调机制和考评监督机制建设,专门成立了“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这个跨部门的委员会在拟定政策、综合协调有关城市园林绿化及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管方法上,也采用了很多富有新意的招数。
推荐阅读:
城市设计:体现"人的尺度"比色彩设计更重要
我国第一个人居环境综合产业平台诞生
法国里昂市长:历史建筑有人气才有生命
人间仙境 欧洲11个最美国家公园
分页:[1] [2]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