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城市造景:雷人建筑频曝 |
来源:沈阳市生命之环 日期:[2012-11-22] |
-----------------------------------------------------------------
|
从这个角度来看,公众屡次调侃、嘲讽的那些地标建筑,除去对本就难以统一的设计艺术的探讨之外,更多的是对地标建筑缺失公共属性的一种不满。
原本城市的地标是什么,应取决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的印象与评价。但现实是,地标建筑的设计过程很少征集市民的意见,等到建成之后人们不得不在嘲讽中接受。
针对近期各地出现的具有争议性的地标建筑,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丁兆林评论:“一提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人们就会想到一个雕塑,就是撒尿的小男孩,作为品牌标识,应该经过严格的规划和设计,真正体现城市所承载的丰富内涵。”
也有报道认为,没有人规定一座城市的标志性景观或建筑,必须要有多大的实用功能。相反,很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观赏”是其最大的功能。因此,“生命之环”有没有实用功能,不应该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生命之环”是不是该建,不在于它是不是“有用”,而在于它是不是“合规”。
如果建设“生命之环”充分征求了当地百姓的意见,经过了专家的可行性论证,由人大等部门批准了建设资金,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属于一项既顺应民意,又量力而行的工程,那么别人就没有理由说三道四。
反之,如果这只是一项形象工程,是一个领导脑袋一热的拍脑袋工程,并没有征求过市民的意见,没有严密的专家论证,甚至花钱没经过法定程序,那么就算这样的建筑设计再超前、盖得再漂亮,就算几百年后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为这座城市带来滚滚财源,我们现在也应该大声地反对。
建筑搭成了利益链
在各色雷人建筑中,用纳税人的钱盖起来的建筑比商业运作的项目更容易引发关注与质疑。
不少人担忧,无论什么样的结果,耗资2亿元的“生命之环”对于抚顺官员来说或许是幻化的“浪漫”,而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却是现实的“残酷”。
不禁让人追问的是,2亿元的投资能否收回?更重要的是,2亿元绝对不是小数目,为何没有经过民意关?为什么不挪作民生工程投入?
而且,如此庞大的玩意儿,除去建造费用,日常维护所需开支,也不是一个小数目。那么,如何实现收支平衡,是靠卖观光门票,还是由财政补贴呢?假如吸引不到外来游客,最终岂不是就沦为大而无当的“豪华玩具”,最终埋单者依然是当地老百姓。
不少设计师透露,很多建筑在设计之初,往往会被长官意志左右,在设计中标之后,常常会因为某些领导的喜好而不得不作出无奈的修改。
河南省伊川县正在建设中的地标建筑“北大门”投资上千万元,被指造型怪异,县农村公路管理所负责人解释为:北大门造型简洁、气势恢宏、曲线优美,是一条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网友惊呼:“更像一条裤腰带!与苏州秋裤绝配!”
政府部门的建筑显然不同于私人建筑,因为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当然就有别人说话的份儿。频繁曝出的雷人建筑,相信之前如果真的征求了民意,也不会引起非议。
也许,程序的合法比建筑本身的实用性更重要。在建设之前,应该做到让群众知情,得到百姓的认可,做到科学规划,科学建设。只有这样,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才能成为市民之福。
教训就在不远的地方。
从2006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梁祝城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梁祝镇政府对“梁祝故里”景区进行了规划,拟打造成爱情小镇和千年小镇;又通过社会募捐,建成了入口处牌坊,并且修通了道路,新栽了景区绿化树。
不久前镇政府被迫宣布“梁祝故里”景区建设半途而废,投资失败,难以为继。“梁祝故里”打造的结果不是呈现“浪漫”,而是“失败”。但“失败”的结果却是让纳税人埋单。
然而,在一片喧哗的调侃声中,地方各级主管部门仍然大兴土木,造出了各式各样的奇怪建筑。工程越大,花钱越多;花钱越多,政绩越大;政绩越大,油水越多……“建筑利益链”就这样一步步地搭成了。
对此,同济大学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认为,城市造景对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而言固然有巨大的利益可言,但开发本身更要重“义”,包括:一是遵纪守法,二是尊重自然、历史规律,三是尊重老百姓的看法,这样的开发项目才能不唯利是图。
千城一面背后的时代伤疤
在各种雷人建筑的背后,却是中国“千城一面”的伤感景象。曾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的中国建筑,如今却似乎被政治、经济、文化夹在了迷茫地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大小小的城市在我们眼前变得“摩登”起来:一样的玻璃幕墙、一样的立交桥、一样的大广场……漫步其中,“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早已成为一种久违的体验。
拆了建、建了拆,我们心中那座珍藏的城市在哭泣。
现在中国建筑存在的问题每每被人谈起,工程质量不过关,建筑式样乏善可陈,建筑人才极度匮乏,领导意识过于浓厚等等现象,都造成了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现象。
“非洋不取、千城一面、高大全”——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建筑学大师潘祖尧对中国城市建筑提出的三大隐忧。
潘祖尧觉得内地的城市实在是太没特色了,“千城一面”,原因就在于简单模仿,“看外面流行什么,就仿效什么”,稍微一个有特色的建筑,马上就被模仿了过去。
“我从事建筑业很多年,虽然人在香港,但在内地也承接过一些项目,既感叹于内地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也觉得中国的城市建设实在太乱了,毫无特色。”他感叹说,“中国的建筑师应该具有独立的思考精神和创造精神,吸收本土建筑精华,学习世界建筑理念,并且赢得城市的信任,这样中国的建筑才会有改观。”
早在2008年,中国建筑学界泰斗,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就直言:摩天大厦将成为中国城市的时代伤疤。他还警告说,国际上一些建筑事务所甚至将中国作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在西方往往只是书本、杂志或展览会上出现的畸形建筑,现在在北京及其他少数特大城市真正开始盖起来了。畸形建筑结构动辄多花费十亿、十几亿、几十亿,中国已经成了最大的建筑浪费国家。
雷人建筑与浪费现象有着紧密关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钢筋,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年至30年。而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32年、85年和80年。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柏乃感慨:“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却少有50年的建筑。”
如今,雷人建筑不仅遍布全国,而且扎在每个人心里,划出了一个个伤疤。许多人并不奢望这些疯狂的投资、巨大的造型、吓人的建筑彻底绝迹,只是期望建筑回归它本来的意义:人们日常生活的居所。
因此,在面对“生命之环”时,有网友感慨道:“城市建设应当与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否则城市建设的再超前也没有用。”
推荐阅读:
武汉划定生态安全生命线 拟三年内立法保护
天安门广场设计往事:毛主席亲自确定部分尺寸
城市地标建筑的好与坏
厦门先行探索生态文明城市发展之路 分页:[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