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文章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多样性让城市更有魅力
来源:南方网 作者:冯果川 日期:[2011-8-12]
-----------------------------------------------------------------

    上世纪90年代末的深圳给人的印象是独特的,这座城市是中国少有的按照现代规划蓝图从无到有建成的超大城市,可以说几乎是在白纸上规划出来的城市,同时她又是中国建设速度最快的城市。

    但是,没有摆脱计划经济逻辑的城市规划并没有使深圳呈现出单调的景观,脉络清晰的城市骨架中填充的可以是完全对立的空间形态。市中心的摩天楼脚下就是绵延的密不透风的城中村建筑群。政府兴建的朴素的住宅区旁满是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华丽的商品楼盘。这是一种奇妙的混合:理性的总体城市架构下混搭的城市景观糅合了公屋的朴素、商品房的花哨俗丽、城中村的不伦不类。

    所以那时深圳有多样的城市空间带来多样的城市生活: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衣冠楚楚的商务人士往来其间;阳光充足、绿化繁茂的高档住宅区有所谓的高尚生活,同时,深圳也有既不讲究形象也不在乎阳光的城中村,但是那里有热闹朴实,更重要的是成本低廉的市井生活。因此,深圳人的有了不同的生活选择。而且因为高贵与低廉的城市空间毗邻而置,生活不但丰富而且便捷。

    深圳的城市多样性可不是当初宏大规划的本意,有城市规划的决策者把城中村视作深圳规划的遗憾,但我却很感谢这个遗憾,让年轻人在深圳能过自己支付得起的生活。

    宏大而井井有条的现代主义规划往往会失败,巴西利亚、昌迪加尔等都是现代大规划的产物,壮丽无比却是人们难以生活的地方。究其原因,要么是忽视了城市的多样性,要么是搞不懂多样性产生的原因。观察深圳,可以看到多样性有两个基本的成因,一横一纵。

    横向看,城市多样性来自建设主体和建设机制的多样性。90年代,深圳的建设主体有政府、开发商、村民以及集资建房的单位。最特别的是村民,他们使用的城中村的土地是村民自己的宅基地,是城市中的非城市,是规划部门不能监管的土地。因政府廉价地征收了村民大量的土地,村民就在最后保留下来的宅基地上尽可能多地建房,这样形成了城中村的“景观”。逃逸在政府规划条理之外的城中村与城市建筑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其诚然有畸形的一面,但也有比城市建筑更具亲和力的地方,城中村使深圳更有人情味了,而且大量的城中村也在很多年里成了平抑商品房价格的重要因素。

    纵向看,城市多样性来自历史积淀。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背景,这些都会写在城市和建筑中,穿梭于不同年代的街区,就像在阅读城市的历史和故事。深圳并非没有历史,90年代末的东门老街没有拆掉的时候,那里简直是一座时空的迷宫,迂回曲折的街道旁是破旧民房改造成的店铺,里面卖的却是最时尚的衣饰。虽然幽闭昏暗的巷道里挂着白底红漆的木牌指示着通往外界的方向,我却仍然常常迷失在东门。

    建设主体基本上只有实力雄厚的大开放商,城中村也被严格限制了。十年来,许多建筑成了投机的对象,建筑因此渐渐偏离了生活的需求,成为空洞乏味的理财产品。

    深圳十年来特区土地开发殆尽,于是虽然只有三十年的新城市就已经开始更新,正在将本来不多的历史积淀清零。更新未必更美好,更新杀死了时间,然而恰恰是时间创造文化,创造多样性。这些时间创造的价值是无法替代也无法再生的。

    有人说深圳历史不长,很多建筑品质又不高,有什么好保留的?其实保留的重点不是别的,是时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你永远抱着时间不长就不必保留的心态,那么深圳就一直处在没有历史积淀的状态之中。

    表面上深圳是变得越来越花哨,但是生活的多样性却越来越少。城中村不断被拆除,代之以毫无特色的小区和商业综合体。城中村的减少又使房价缺少了制衡因素而持续走高。面对这些我们只能感叹深圳城市魅力正随着多样性的逝去而消散。

推荐阅读:

北京出台文件全力推进城市空间立体绿化建设

城市园林应体现育人功能

现代城市规划中生态系统的建设不容忽视

提升首府功能优化城市布局

 
 

评论】【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朱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