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几轮强降雨过后,武汉、南京、杭州、北京等多个城市因排水不畅,出现严重内涝,造成交通中断,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脆弱的城市排水应急系统再次拷问城市规划与管理。
“重地表、轻地下”是城市病
对于大雨引发的城市严重积水现象,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李军指出,地下管网建设滞后,是造成城区内渍水的主要原因。她强调说,强降雨不仅带来严重内涝,还揭示了城市建设规划中“重地表,轻地下”的弊病,地下排水系统多疏于规划和监管。
“地下网络不连通、容量设计不足等规划问题,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地面建设,水的自然循环被打断等是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规划研究室主任李红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逐渐凸显,暴雨带来的严重内涝、用水用电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等都是快速城市化无法回避的问题。
城市规划不能“随意”
一些国家的城市规划注重城乡一体,法律约束严格,在建设之前就有完整的规划,规划一旦确立,不能轻易变动。巴黎、伦敦等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非常完善,同供水、供电、供气一样,是城市命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规划建设要随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动而调整,包括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悉尼等大城市,都在制定新的城市发展战略。
李红玉说,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的中国城市规划,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和随意性,法律约束也不够严格。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陈可石也认为,追求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重视和提高城市质量。
李军还强调,“城市建设是长久性计划,要考虑其使用的年限和寿命。”她认为,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要有预见性,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另外,她指出,从暴雨前后的预警和善后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应急管理机制、组织能力存在缺陷。
打造“绿色城市”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城市,已成为全球化时代城市发展的潮流,绿色生活成为人们所向往的生活方式。相较于其他国家对绿色环保所作的努力,陈可石认为,我国未来城市的发展可以借鉴前人的智慧,坚持“生态立市”、“环保优先”等发展战略,推动发展绿色城市。这不仅代表了一种技术,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理念。
李军也表示,城市建设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各个行业部门共同沟通协调。未来城市的发展,不管是生态发展还是低碳发展,都不应该破坏自然生态、打破自然规律。
李红玉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城市是由众多群体组成的,其发展应统筹兼顾。同时,不同城市应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其规划、管理应符合自身的定位。
推荐阅读:
首创城市风道 武汉城市建设规划媲美伦敦
三亚干部民生体验关注城市规划
正视广州地质灾害隐患,重新检讨城市发展规划
评审规划 郑州要将都市区打造成生态宜居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