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公共建筑应关注人文和民族价值 |
来源:工人日报 日期:[2014-12-22] |
-----------------------------------------------------------------
|
有媒体报道称,12月3日,北京市召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工作会暨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北京市副市长陈刚在会上表示,北京将对建筑体量、尺度、风格、色彩、形式、材料等基本方面进行必要的规定。下一步要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为城市风貌和人居环境创造适合居住的场所。明确城市设计分区管理的原则,使北京既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又体现国际城市的当代精神和地域特色。
任何一种公共建筑,当它伫立在公共视野,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建筑物了,而成为公共审美、民族审美的无意折射。所以,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文化品质,一定要和公众审美需要、民族文化,进行密集对接。充分放大民族美、文化美、饱满的人文含量,让大众看着舒服,成为美丽的公共景观。
作为文明古国,我们有丰厚而博大精深的建筑审美、规划设计理论,比如,中国建筑一向注重和谐美、模糊美、均衡美、文化美以及精神美。所以,公共建筑在借鉴现代建筑主义风格的同时,必须充分挖掘民族内涵。让传统文化审美观念释放出魅力光彩。这才是公共建筑规划设计,不可或缺的人文本位、民族本位。
对此,梁思成说过:“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梁思成还说过:“我们有自己的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都不与西人相同。现在的我们不必削足就履,将生活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提醒建筑规划,多挖掘民族美、民族内涵。
令人遗憾的是,这几年,中国已成为了古怪建筑的试验场,“非怪不取”,一味追求怪诞另类、颠覆传统等,越是怪诞越能吸引眼球,越是怪诞知名度越高。我们打造了所谓的让人震撼、吸引眼球的公共建筑,却将醇厚的民族审美、源远流长的设计理念,完全扔掉了,建筑规划不伦不类,支离破碎,颠三倒四,头重脚轻,空洞抽象,无主心骨,看上去眼花缭乱,公众感觉极不舒服,和城市整体布局公共文化格调格格不入,严重污染了公共视觉。
当我们扔掉了值得骄傲的民族理念,而动辄将现代主义理念当做最高贵、最权威的设计理念,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不自信,数典忘祖、邯郸学步,不但失去民族风格,民族审美自豪感,因为没了灵魂和设计归宿感,没了汪洋恣肆的创造力和自信感,也肯定设计不出精致绝伦的精品。
法国资深建筑师阿兰·萨尔法说:“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表达。中国的建筑应该体现中国的文化特点。”“我希望中国多一点‘普世建筑’,少一点‘国际建筑’。”所以,北京市对“怪建筑”,大声叫停,值得叫好。中国城市发展规划,不是“怪建筑”的试验场。我们也没必要总跟在西方价值后面,亦步亦趋。我们应根据城市需要、公众心理需要、民族审美需要,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内涵、历史内涵的公共建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个性、时尚和中国特色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既有现代特色,又有民族特色;既有专家审美思维,又尊重公众情感、需要的建筑,也才是真正的“好建筑”。
推荐阅读:
西安: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开展立体绿化
安徽推行城镇“立体绿化”2017年建成国家园林城市
新宜宾 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
王翔:让园林城市不只是看起来很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