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城市规划面临核心价值的转变 |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日期:[2012-11-20] |
-----------------------------------------------------------------
|
刚刚结束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人,诗意地安居》是一部生态文明经典著作,“诗意地安居”是海德格尔提出的重要理念。伴随着城市化的脚步,人们越来越多地“安居”在城市,当今的城市真的满足了人们“诗意”的需求了吗?
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在他看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正面临着核心价值的转变。
向生态文明“转身”
记者:您曾在谈到我国城市规划的未来时强调:我国未来10年城市规划的重点应该有所转变——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请您解释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种转变?
杨保军:规划工作重点的转变,是我国目前发展阶段决定的,也是以往暴露出来的问题,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并解决很多问题,在不同的国家、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问题的排序是不同的。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物质极度短缺的时代,因此社会对“物”的渴望很强烈。从改革开放初期以来,我们和很多欠发达国家一样,如何更有效地创造财富,在规划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排在首位。因此,以往的几十年,我国的规划工作呈现出明显的崇拜效率、GDP的特征。
这种“以物为本”的理念,以往没有遭到太多的反对。如今人们开始思考“经济发展了,我的生活质量、我的生活感受是否也提升了呢?”在这种反思面前,人们发现经济的增长与生活质量的提升,两者并没有很好地对应起来。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生活感受得到应有的关注。
可以说,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从更关注“物”的工业文明,向更关注“人”的生态文明的转变。刚刚结束的十八大,也再次强调了这种转变。
记者:“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城市规划上该如何体现?标志是什么?
杨保军: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核心价值的转变。以这种价值转变,反观我们以往的规划,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以道路为例,我们以往在道路的规划上,体现的就是物的思想。
首先道路非常宽阔,其最大受益者是汽车,可以使它快速通行,而过于宽阔的道路,给步行者的通行带来不便。通常道路要满足三类通行:汽车、自行车、行人,汽车是“物”,为了更快地创造财富,本来就很狭窄的自行车道,还让出了一块供汽车使用。“人”的空间被挤压了,可供步行的街道,正逐渐消失。
现在西方倡导一种理念:可步行的城市,也就是说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应该有足够的空间供行人穿行,而且是悠然自得、饶有兴味地穿行。
推荐阅读:
城市规划需要人性温暖
专家把脉水都建设 南昌拟建成写意山水城市
云南:一座“天生”的宜居城市
湖南最大城市湖泊松雅湖园林景观设计方案敲定 分页:[1] [2]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