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环保厅近日召开新闻通报会,强调要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大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力度。会议还要求,不断完善机动车环境管理制度,争取将环保标志作为车辆年审前置条件。同时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重金属污染。
完善机动车环境管理制度,加快淘汰黄标车
近年来,四川省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速,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四川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在城市区域,机动车尾气污染贡献率占城市空气污染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将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禁止不符合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的车辆生产、销售和注册登记。出台经济政策,推进汽车“以旧换新”,加速淘汰“黄标车”和低速载货车。实施高污染车区域限行措施,制定国Ⅰ、国Ⅱ柴油车治理改造计划。
完善机动车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机动车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四川省、成都市及有条件的城市要成立机动车污染监控中心,建立全省机动车环保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国家实现联网。制定四川省机动车排放限值标准,加强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建立不达标机动车强制淘汰机制。与公安部门协调,争取将环保标志作为车辆年审的前置条件。
加强对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科学编制四川省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发展规划,有序推进检测线建设。到2015年,成都、南充、绵阳、乐山等重点城市工况法检验率达到85%,逐步开展低速货车、三轮车、摩托车定期检验,基本形成以简易工况法为主的机动车环检机构网络体系。
加快车用燃油清洁化进程,到2015年,全面使用国Ⅲ标准燃油,成都市主城区加油站逐步实现供应国Ⅳ油品的目标。加大油气回收力度,新建、改建、扩建的储油库、加油站、油罐车必须安装油气回收治理装置,位于城区的储油库、加油站、油罐汽车全部安装油气回收系统。
重点区域重金属排放量在2007年的基础上削减15%
四川省是全国14个重点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省份之一,为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四川省已编制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除7个县(市、区)被列入国家重点控制区域,218家涉重金属企业被列为国控重点监控企业外,又将14个县(市、区)列为省控区域,232家企业列为省控重点企业。
“十二五”期间,四川将对全省450家国控、省控重点企业加强监管,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对重金属排放量进行削减,重点区域在2007年的基础上削减15%,非重点区域实现零增长。投入资金约18亿元,开工建设31个列入国家规划,71个列入省规划的综合防治项目。
据了解,国务院将逐年对四川规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国务院将责成四川省政府在30天内作出书面报告,环境保护部将进行区域限批,并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减少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坚持保护优先,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
2006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生态四川,在推进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四川省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全面推进生态省(市、县)建设。
大力抓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科学使用农药、化肥,防止农作物污染,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保证农产品安全。推广科学施肥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强农膜使用的环境安全管理,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农村能源、生态家园富民、节水农业和测土施肥农业生态系统工程建设。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水的防治,加强对秸秆禁烧的监督管理,加快建设农村能源、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小城镇污水及垃圾集中处理等工程设施。开展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加大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力度。以国家、省级生态功能区建设为核心,以灾区生态恢复为重点,在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脆弱区等区域,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对川西北江河源头区、川西高山高原区和攀西生态脆弱区等重点区域,实施抢救性保护措施。
强化对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的生态监管。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加强重要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严格控制破坏地表植被的开发建设活动。严格限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不符合规定的任何开发活动,禁止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开发。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开展旅游或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活动的查处力度,对生态破坏严重或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
推荐阅读:
油田中的生态绿洲 龙凤湿地为大庆带来一抹清凉
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
万顷松江湿地 百里生态长廊
高台湿地生态恢复保护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