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大明宫建筑不做大规模复建 公园内建筑可逆 |
来源:中新网 作者:程慧 日期:[2010-9-30] |
-----------------------------------------------------------------
|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10月1日盛大开园,这个满载着盛唐记忆,洋溢着现代气息的遗址公园为西安城北构建起一道城市文化风景,标志着“遗址保护、城市发展和民生改善和谐共生”成为现实,为中国大遗址保护事业树立起新的标杆,它所开创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大明宫遗址模式”,将成为东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必须走出东方大遗址保护的困境
与欧洲的石质遗址相比,东方大遗址的特点是多为土木建筑,耐久性差,在时光流逝中,许多大遗址除了一些夯土台基外荡然无存。
大明宫遗址也面临着这些问题。饱经岁月沧桑,历经战争洗礼的大明宫遗址,到20世纪末,除了几处断垣残壁和殿基土台外,建筑残余都已湮没于农田下,淹没在破旧的建筑中。
“几乎集中了东方大遗址保护的所有难题,保护与修复面临重大挑战。”大明宫保护办主任周冰表示,大明宫遗址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土遗址,可视性差。还有比这可怕的困境,就是城市化快速扩张对遗址区形成了巨大威胁。周冰说,遗址处在城市核心区,保护范围达3.2平方公里。同时,传统的遗址保护方法是“严防死守”,遗址区内既不能搞经济开发,也顾不到民众生活,使市民与遗址保护之间关系冷漠,很多老百姓认为遗址与自己没关系。
对此,市文物局局长孙福喜深有同感,“文物保护部门常常劝阻大明宫遗址区的居民,不能种什么,不能盖什么,不然会破坏遗址。百姓抱怨说,什么都不能干,怎么活。僵持中,遗址保护不了,生活无法改善。”
探索有东方特色的大遗址保护新思路
2007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大明宫保护项目,将大明宫遗址以及周边19.6平方公里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5月19日,大明宫遗址区的整体拆迁工作正式全面启动,拆除各类建筑370万平方米,提供了较好的考古工作环境。大部分被拆迁群众今年年底到明年1月之间,将搬进遗址区周边的新居。
“这不仅在全国,在全世界也是少有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对大明宫遗址的拆迁力度给予肯定。“西安坚持文物本体和背景环境整体保护的理念,结合城中村改造,对遗址进行保护整治,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使中国大遗址保护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政府主动担当遗产保护责任的中国气魄
在遗址公园建设中,大遗址保护不再是文物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政府主导下,发展、财政、土地、规划、建设、环境、科研等有关部门共同行动。从整体保护理念形成,到遗址区域居民拆迁安置,再到规划、建设推进,各级政府、各个环节大力支持,一系列国际合作有效展开。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大遗址保护行动中来,也为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体现了中国气魄、中国速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意志和政府力量。”在近日“大明宫——世界的遗产”国际学术会议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在国内首批遗址公园中,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实践,也为国内其他遗址公园的建设做出了示范。 推荐阅读:
南宁:金花茶公园扎实推进项目建设
徐州:彭祖园敞园改造接近尾声 即将开放
洛阳江沿岸塑美丽“十景”(组图)
广州:萝岗110公里绿道完工 市民可骑单车去看亚运 分页:[1] [2]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