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文章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西安植物园:荟萃大秦岭奇花异木(组图)
来源:西安晚报 日期:[2010-1-25]
-----------------------------------------------------------------

植物园的王莲叶子可以坐5个孩子。

蝴蝶兰

牡丹

红梅

紫藤

法国植物专家来植物园参观。资料图片

植物园的巨型伊拉克椰枣树(现在已经死亡)。

1993年首届郁金香展盛况。资料图片

植物园鸟瞰图。资料图片

冬季植物园工作人员在浇地。

    在北纬34.18°、东经108.56°的一个园子里,静静地生长着几千种奇花异草、珍稀植物。这里被市民看成是“自家后花园”、是喜结良缘的新人留下最美瞬间的外景地、是摄影家最过瘾的大特写区、是孩子们亲近自然、触摸万紫千红的课外学堂,同样,你听,这里还是鸟儿们在这喧嚣城市中栖息的天堂……这就是位于西安市南郊翠华路终端东侧的西安植物园。

    踏入植物园大门,一棵遒劲挺拔堪称合抱之木的松柏迎面伫立,向我们透露着一种厚重和宽容的仪态,彷佛它也记住了这个园子的历史。三九天,花木凋零,万物噤声,似乎这里的一切都进入了“冬眠期”,信步穿越这个园子,只瞥见木牌上写着的“木兰园”、“鸢尾园”、“郁金香园”等等美丽的名字。中国旧历年底,适逢植物园“五十而知天命”,记者走访了建园时的“元老”、现任的园长、植物园的业务骨干、年轻的研究员……他们重新带着我们回顾了植物园一段段封存了很久的往事……

    三选园址的曲折故事

    透过植物园会议室的窗,此时的园林,虽然看不出春华秋实的美景,但园林里正在翻地的工人忙碌的身影却透出一股蓬勃的生机。我和植物园的几位“家人”聊起了植物园的“身世”。

    “1958年我从西农园艺系毕业,毕业后在西北生物土壤植物研究室工作。植物专家崔友文通知我和同事肖崇礼说‘你俩去西安,参与筹备植物园’。”说话的老人叫郭生帧,他是西安植物园最初建园的元老之一,也是第三任园长,在植物园工作了近五十年,见证并参与了植物园的“历史”。

    郭生帧说,他和肖崇礼两人到西安正好赶上植物园选址。“当时先去的是南五台,同行的还有当时研究所的所长王育英、张耕野、植物专家崔友文,一行五人。南五台当时是长安县林场,我们进山一路上都能看到树上挂着的牌子,牌子上都注明植物的名字,山脚下是当时的省植物研究所,在这里再建一座大园林的话,显然客观条件不允许。”于是放弃了这个地址。

    紧接着,郭生帧一行又来到翠华山:“我们当时兴致很高,来到翠华山一看,奇崛的山坡上,几乎没有什么植物,翠华山是地震之后形成的山,中间的‘天池’是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水是从石头下面流出来的,显然不适合植物生长。”看完翠华山的阵势,五人当即“pass”掉了这个方案。

    马不停蹄,他们又来到第三个“备选区”——现在的小雁塔北面的空地。郭生帧向我们描述1958年的西安:“当时小雁塔周围大概有200亩左右,大部分都是菜地,冬天人们为了生炉子都在麦田周围取土打煤饼,放眼看几百亩的一片空地,除了麦田就是被挖得坑坑洼洼的荒地,四周全是杂乱的坟茔。”考虑到离城太近,面积也太小,怕有人为因素破坏植物园的发展,他们最终也放弃了这个方案。

    “当时还有另外一种方案,就是想把园址放在现在的省委东院那一片区,大概有500亩左右。灌溉主要依靠南山过来的长安八水之一■水,这样一来,这块地受季节、农时影响非常大,我们再一次放弃了这个方案。”

    经过多次调查,植物园最终将园址选定在大雁塔旁边。“当时西安的规划是:曲江池、西影外景拍摄基地(秦王宫)、大雁塔、植物园形成曲江风景区。”郭生帧说。回忆当时的情景,他告诉我们,当时大雁塔周围全是麦田,地势北高南低,适宜植物配置与造景,又是旱地,对农业耕作影响不大,面积为20公顷,符合选址的标准。

    他们选的地儿,北面是纬零路,西边是翠华路、东界现在的雁南路,中间是720亩的一块空地。据说,唐代长安启夏门便在此地。就这样,地方选好了。老人的眼光落在一棵树上:“这树,就是建园时,当时的西安市副市长杨晓初送的,我记得他很重视植物园修建工作,先后多次来植物园考察,建园之后送给我们这颗松树,50年了。”

    它与秦岭一脉相承

    “西北设计院总工程师洪青和他的助手是当时植物园的主要设计者,我当时协助他们设计。”郭生帧对当年的两位主设计师印象很深。

    几位开园元老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西安植物园是建国后全国首批建立的八个植物园之一,也是当时国家在西北地区建设的唯一的植物园。植物园的主要功能就是保护及引种秦巴山区以及黄土高原的物种。谈起植物园的物种,现任园长李思锋最有”发言权”。李思锋来植物园之前,就是秦岭生物考察队的队员,专门研究秦岭的植物生活习性、物种特点等等。李思锋告诉我们,作为我国植物曲系的起源地之一的秦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秦岭山脉的植物,独特性强,种子植物就有3000多种,而且将近一半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植物,秦岭特有的植物目前已有200多种。秦岭是中国、日本、喜马拉雅,南北、东西的大交汇地带,因此,建一座植物园来保护秦岭植物品种,很有必要。

    建园初期,植物园邀请了国内知名的植物学家如林镕、耿以礼等教授以及前苏联引种驯化专家来西安,对植物园的办园方针、规划、园林特点以及植物以后的发展方向给予指导。于是,植物园的定位为:调查研究西北植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引种国内外,尤其是秦岭和西北、华中地区野生和栽培的经济植物,进行引种驯化试验,以丰富西北地区资源。

    做好了一切前期准备工作,没有搞奠基仪式,甚至正式的文件都没有。

    1959年正式动工修建植物园,在植物引种驯化方面,他们坚持“一切工作以建园为主的方针”,在很短的几年时间内就收集种子植物1700余种,80余万株。初步形成了资源植物区、木本油料、芳香油、果树、药材、松柏和杨柳植物标本园等分区状况。

    1959年建园初期,员工有30多人,先后派出50多名同志(包括雇的村民)在秦岭里面寻找植物,那时候人们干劲很大,我记得10天时间,我们就移植野生有用苗木1万余株。那会基本上都是人从秦岭里把树苗、花卉背到山下,都是用架子车拉回来的。我和从部队上回来的其他九名战友,一来就参与了建园工作。”在植物园工作了一辈子,现在又被返聘回来的丁发成老人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选什么样的植物进园,是当时技术人员多次开会讨论才定了下来:植物园的植物大多数来自秦巴山区和黄土高原。主要是考虑到要凸显本地特色。最终,植物园的定位是:一是展现秦巴山区的植物特点,二是突出渭北高原(黄土高原)的植物特点。要让来西安的外地游客了解陕西的植物特点。其次,增加科普作用,引种一些南方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国外的一些珍稀花卉植物,增加植物园的观赏性。

    “植物园里种植的一些‘稀罕花’,还引起了几场轰动呢。”说起植物园的奇花异草,一直没说话的王兴民老人眉开眼笑,“说到这里还有个笑话,1968年,植物园温室里有棵铁树开花了。当时有个人无意中看到了,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蜂拥跑来看。当时植物园的外面没有路,只有农民田里面的窄窄的土路,市民急急忙忙都跑来看,外地人有的还乘火车跑来看,我就是当时跑来看的群众之一。当时植物园里人山人海的,路两边的庄稼,都被赶来的市民踩踏的不像样子。1968年的植物园还是个烂摊子,能看到铁树看花,确实很稀罕,植物园也没有围墙,就是个木栅栏门,门都被挤倒了。”

    王兴民是西北大学学植物的,后来分配到秦岭植物考察队工作,植物园二次重建的时候,他来植物园工作。他说,即使是学植物的,他也没见过铁树开花。植物园有棵铁树开花的事,轰动了西安。

    两度重建增添展区

    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十年,植物园的建园和科研工作基本停滞。植物园里荒草丛生、杂乱颓废,一度面临被撤掉的命运。“我们当时的主任(园长)叫粱德柱,只好把一部分给了轻工业研究所,搞技术合作,提炼薰衣草精油。把一部分给了陕西省药材公司;技术人员,就准备交给西安市园林局。后来中科院兰州分院撤消了,研究人员被分到了西安,成立了科学院西北分院,院长叫时逸之。”当年主管科普工作的王兴民,回想起文革时期植物园的情景,现在仍十分痛心。

    我们了解到,1960年到1976年间,当时的植物园基本上是自给自足,以园养园。附近农民和有关单位纷纷进园抢种和占用土地,一个初具规模和外貌的植物园变成了一个荒园,悉心收集的千余种植物种类丧失殆尽。

    文革结束后,植物园有了二次重建的过程,才开始真正用作科研工作,开始真正发挥作用,走向正轨。

    第二次重建植物园三年的日子里,茫茫秦岭,千沟万壑,花草树木芊芊莽莽,怎么样找到植物园需要保护引种的植物?怎么把它们带回来?带回来分类怎么分?

分页:[1] [2

 
 

评论】【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于会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