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文章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大脚走向生态城市和美丽中国
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张芬娟 日期:[2018-6-19]
-----------------------------------------------------------------

6月13日晚上,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俞孔坚走进第48期“桐乡大讲堂”,作题为《“大脚革命”:走向生态城市和美丽中国》的专题辅导报告。俞孔坚认为,城市建设需要一场“大脚革命”,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土地问题和生态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以生态基础建设为先导的城市与国土“反规划”理论和方法论,系统构建了中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用景观设计学的方法进行城市生态防洪和雨洪管理、生态水净化和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他领导的团队实验设计了一系列可复制的工程范例,并在中外200多个城市推广。今天,我们摘录整理了俞孔坚在此次“桐乡大讲堂”上的一些精辟观点,希望能给广大读者在乡村振兴、美丽家园建设上以更多启示。

过去数十年,我们的城市建设留下了很多遗憾,一方面,我们的城市失去了居住应该有的品质,城市没有特色,千城一面,留下了很多城市病,另一方面,我们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可以看到每年有一半以上的城市面临雨涝,很多城市面临水质性缺水。为什么会这样?最根本的问题出在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上。我们一直在追求美丽中国,但关键是我们要“大脚”的美丽还是要“小脚”的美丽。过去数十年的城市建设,实际上我们追求的是“小脚”的美丽。

大家知道,在中国有一千多年的裹脚历史,在一千多年里,裹脚是城市化的代名词,裹了脚才能进入城市,才能嫁入豪门。贵族们认为小脚是美丽的,大脚是不美丽的。这些审美是对病态美的欣赏。这一“美”的定义,以及“美”与都市显要地位的联系,并非中国文化独有。早期的玛雅贵族,出于显示社会地位的需要,会弄残孩子的身体,今天看来同小脚一样丑陋不堪。所以,千百年来,少数的城市贵族为了有别于乡下人,定义了所谓的“美”和“品位”,其手段就是将自然赋予的健康和寻常变得病态和异常。城市和景观则是这种贵族文化和价值观的最宏大的展现。

那么,什么可以称为“小脚的景观”?什么是“大脚的景观”?我们看农村田园,到处是丰产的田地,有大片的稻田,有长满了水果的果树,野草长得生机勃勃,河道里是鲢鱼、黑鱼等,肉质鲜美。但是到了城市后,这些被认为是不美了,城市种的草是美国来的草,把桃树弄得只开花不结果,认为野花不美,一定要种牡丹、芍药这些贵族的花,家里养的鱼是金鱼。实际上,金鱼是鲤鱼的变种,它的头和腰是畸形的,尾巴是没有力气的,要是放到河里养,第二天就死了。我们对待土地、对待江河也是如此,用的是“小脚”这种畸形的审美态度和价值观。如果把这种“小脚”的审美观推广到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中来,那就成了问题。“小脚”会使得城市走向死亡,空气遭到污染,土地没有水,生存的基础就没了,因此,我们要革命,这场革命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价值观的革命,我把它叫做“大脚革命”。

什么是“小脚的景观”?什么是“大脚的景观”?

我讲两个策略,第一个策略是“反规划”建立生态安全格局和绿色基础设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反规划”,不是反对规划,而是要反过来做规划,将基础设施建设“大脚”化,就是要先建立生态绿色的基础设施,建立绿色自然的“大脚”,而不是灰色的水泥的基础设施(“小脚”),要让环境、河道重新焕发生机。我们要以水为核心建立一种水生态基础设施,它能系统解决旱涝、水土涵养等问题。这个水生态基础设施建立起来后,就解决了防洪问题,也解决了乡村休闲问题。一个健康的城市肯定是有韧性、有弹性的,下雨了,雨不应该进入雨水管网而应进入绿地去吸收、消化。在城市具体的建设中,要结合地形,要尊重、保护自然。

第二个策略是新美学,“大脚”美学。我通过几个例子来讲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以水为友。以浙江台州一个地方为例,当地建成水泥的防洪堤后,市政府和市民都发现了问题,一是不美观,二是水牛无法下堤喝水。当地政府只能停止水利工程,将刚刚造好的部分砸掉。我们推荐他们采用生态的方法,看水能淹到哪儿,把会被淹的地方留作湿地、公园、稻田,把河道恢复成让植物可以生长,青蛙可以产卵,鸟儿可以栖息,让水牛可以下水的地方。洪水来了,可能淹掉就一两天,或者最多也就一个星期,平时都可以让人去使用。

第二个原则是,让生产回归土地。要珍惜土地,让土地回归丰产。沈阳建筑大学对于新校区的设计和建造不仅预算少,而且工程紧,只留给我们6个月时间,但校方还是想要一个能体现强烈校园特色的景观。我建议建造一片稻田,同时也满足各种新的功能需要。结果,这个景观3个月就建成了,学生们在稻田里耕读,他们也了解了中国文化,比如对于二十四节气,种一年水稻就全明白了。每一年,校区都会举办播种节和丰收节,中国的农耕文化得以复苏,农业生产成了大学的胜景。那冬天是不是就没有景观了?不是的,冬天会留一部分的稻子在田里,不收割。这是有生态依据的,稻子留在田里,老鼠就不会到房子里来了。稻田校区向人们展示了廉价、高产的农业景观在精心设计和细心经营下也可以为人们带来愉悦和享受。

“与水为友”和“让生产回归土地”

我要讲的第三个原则是,珍惜足下的文化遗产。我做的一个案例就是广东中山岐江公园,这个公园是在一个废弃的造船厂上建起来的。船厂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于1999年破产,原本当地是要全部拆掉的,后来我建议不要拆,拆完你就落后了,因为上世纪50年代的东西,拆掉了就没有了。后来,他们没有拆,现在都留下来了。我们遵循的原则是精简、旧物利用,采用环保方式保留了原生的植被和自然的栖息地。那些废弃的机器、水塔以及其它工厂遗址都循环利用,发挥着教育、审美、使用的功能。这个公园现在成了中山最美的地方,已经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了,一年有2500对新人在那里拍婚纱照。

第四个原则是最少干预。最少干预可以创造美。我举个例子,就是秦皇岛汤河公园的“红飘带”。在一片自然的地势和植被间,我们设计建造了一道500米长的“红飘带”,这条“红飘带”提供采光和座位,人们可以坐下来休息,也可以在步道上散步。这个项目尽可能地保留了自然的河道,它向我们展示了极简的设计方案如何带来戏剧化的改善。其实,这个原址本来就有着优良的生态环境,但是这块地无人修整,成了垃圾的倾倒场,低矮的灌木和杂乱的青草覆盖满地,既难接近又不安全。我们仅仅是为它系上了一条轻盈的“飘带”。这条“飘带”给植被茂密的景观增加了许多亮色,不仅将自然界的植物串联在了一起,也为人们认识这块先前难以接近的地方搭建了一条途径。所以说,最少干预可以让“大脚”变成美丽的“大脚”。

“珍惜足下的文化遗产”和“最少干预”

第五个原则是海绵城市。绿色海绵营造水弹性城市。以前,在桐乡,由于地势低洼,常闹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老百姓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养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基,种桑树,这就是“桑基鱼塘”,让原来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变成了美丽田园。我们认为,可以用10%的城市绿地解决城市雨涝。我举一个例子,就是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在这里,我们充分采用了“海绵”技术,借鉴了“桑基鱼塘”的模式,通过填挖方,低处用作鱼塘,高处即所谓“基”,可以种旱作物。我们通过这样的方法,系统地处理雨涝问题,人的活动通过廊桥组织在场地上方,下面则是蜂窝状的海绵系统,滞留雨水。周边附近的雨水全部排到这里,通过过滤成为干净的水,最终补充地下水。

生态城市要从家做起。我自己的家,我把一个阳台改成了菜园,收集雨水,让雨水浇灌菜园,我经常能吃到自己种的青菜。另一个阳台我改成了花园,也收集雨水来浇灌。我家客厅的墙是多孔石灰岩的“海绵墙”,上面都是植物,也都是通过雨水来浇灌。这个生态墙可以调节家里的温度和湿度,夏天不需要开空调,冬天不用开加湿器。小工程可以解决大问题。如果每家都少开或不开空调,我们可以节省全国1/3的电能。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节能环保中来,一方面,用“大脚”来改变我们的城市,另一方面,在乡村里,保护和修复我们的“大脚”。

总之,在乡村振兴和美丽家园建设中,一定要遵循“大脚”理念,千万不要把河道、农田、乡村搞成“小脚”。生态文明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需要新的美学、新的城市、新的生活、新的文化,希望通过“大脚革命”走向生态文明。

 
 

评论】【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橡皮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