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的两个海豚钢塔已屹立于伶仃洋上,正等待最后一个钢塔的吊装和桥梁的连接合龙。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西人工岛设计效果图。
仿佛珠江门户的护院石狮,又如伶仃洋上相向而行的巨轮,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东西两座人工岛气势非凡。
历经两年多的设计工作,东西人工岛岛上建筑设计方案日前通过大型设计专家审查。这意味着,岛上建筑将可进入施工阶段。
近日,记者独家专访该方案设计单位中交四航院,揭开人工岛岛上建筑的“神秘面纱”。众多设计亮点与细节也浮出水面,例如,两个人工岛功能定位各有不同:西岛主要用于养护服务及办公;东岛则建设综合运营中心,并利用独特景观适当挖掘商业价值,对外开放旅游。同时,结合港珠澳三地共同文化特征,设计方案将“柱廊、骑楼”等南洋风格文化符号运用到岛上建筑之中。
功能定位西岛用于办公东岛对外开放
港珠澳大桥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大桥主航道采用隧道形式,因此修建两个人工岛提供桥隧转换设施,确保不影响珠江口主航道船只通行来往。这一东一西两个人工岛,是茫茫大海中衔接桥梁和海底隧道的枢纽。
2011年5月,东西人工岛开工建设。2013年6月,岛上建筑方案敲定,施工图设计工作开始。历时两年多,岛上建筑设计方案日前通过审查。
根据方案,两座人工岛岛上建筑总体形态趋同,均包含主体建筑、广场、环岛公路等,但功能定位各有不同:东岛拟建设集交通、管理、服务、救援和观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运营中心,且开放游客观景揽胜功能;西岛主要用于桥梁的养护服务及办公。
“东人工岛的旅游景观条件可谓得天独厚。”方案主要负责人、中交四航院副总建筑师冯颖慧表示。
东人工岛向东毗邻香港大屿山及国际机场,在大屿山葱葱山景衬托下,可近距离观赏或冲天或滑翔的航班景象;向南是浩瀚无边的大海,该区域是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可偶见白海豚嬉戏、浮沉;向西距离6公里左右为其“孪生兄弟”——西人工岛,相视守护。而在两岛之间,来往穿梭的巨轮劈波斩浪、云蒸霞蔚的海浪拍岸,配以北边珠海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象,组成一幅浩瀚的海上图景。
“由于考虑到岛上值得观赏的位置是全方位的,因此我们深度挖掘岛上建筑以外的资源进行设计,确立了‘岛就是建筑’的规划理念。同时,为了提升游客的观景体验,我们营造了具有递进效果的观景序列,仿佛欣赏一曲乐章,从序章发展至高潮,最后强势收尾。”冯颖慧表示。
假设旅客登岛,那么观景顺序可能是这样的:从停车场出发,澎湃的心情已经开始酝酿;行经艺术广场到达观景大台阶,逐级而上经过几级休息平台,在不同高度俯瞰辽阔的海平面、蜿蜒的港珠澳大桥及“海中车流”;最终,行至建筑最高处,波澜壮阔尽收眼底。
“在大台阶上可以从各种高度回首眺望‘海中车流’,我相信,这里未来将是摄影爱好者的胜地。”冯颖慧说。
设计理念形似海上邮轮融入地域文化
“建筑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没有文化底蕴的建筑就如同一个没有记忆的人。”在冯颖慧看来,设计方案立意鲜明,两岛建筑以船型姿态遥相对开,以彰显时代感、气魄感的海上大邮轮形象为总体形态控制,再于细部注入传承港、珠、澳地域交融性文化特色的符号与片段,使建筑成为既立足于当代,又延续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
其中,如何实现大海的磅礴性、地标性与地域文化特性的结合,是设计思路的关键之一。
港珠澳大桥是三地走向融合的新载体,设计团队对三地文化进行了仔细分析、比对后,发现“柱廊、骑楼”这一反映历史文化传统的绝佳设计素材。港珠澳三地同处南海之滨,近代史上较早接触西方文化,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大量欧式建筑于三地涌现,其中最突出的是与商贸紧密结合的商铺建筑:“柱廊”街,它也是南洋文化的重要历史体现。
“‘柱廊’符号标明了港珠澳大桥在当地的身份认同,区别于‘广谱城市’的疏离感。”冯颖慧指出。
“柱廊”方案当初得到了专家、港珠澳大桥三地联合工作委员会及业主的认同,冯颖慧表示,把“柱廊”符号运用于船型建筑外走道的内侧,既体现三地建筑文化沉淀,又不失明快利落现代建筑风格,形成通透连贯的对外观景面,拥有无遮挡的观景视域。
创新突破建成国内最大清水混凝土建筑
对于建筑设计而言,人工岛的条件非常复杂,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这都要靠我们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冯颖慧说。
最值得称道的创新在于清水混凝土的运用。清水混凝土不同于普通混凝土,其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棱角分明,施工时一次浇注成型,无碰损无污染。不做任何外装饰,却显得天然、庄重。
冯颖慧介绍,清水混凝土在国内应用较少。东西人工岛的岛上建筑将引入德国PERI公司最新清水混凝土工艺,建成国内最大清水混凝土建筑。
她表示,选择清水混凝土的原因很多。从自然条件上看,人工岛处于海域中央,面临高风压、高盐雾、高湿度,任何外装饰都容易脱落;从成本控制上看,清水混凝土省去了外部装饰,可节约资金;从建筑风格上看,结合“骑楼、柱廊”文化特色,岛上建筑并不追求外表奢华,而是强调低调、内敛、含蓄,清水混凝土“素面朝天”,有朴实无华、自然沉稳的外观韵味,与生俱来的厚重与清雅是一些现代建筑材料所无法媲美的。
“创新是为了实现应有的建筑功能,在实用的基础上体现美观,而不是盲目追求吸引眼球。整个设计体现了一种由内而外的节约,把更多的建设资金放在建筑安全风险防范上。”冯颖慧说。
岛上建筑设计突破五大难点
1.跨领域、多专业的集成性。岛上建筑项目合共44个单体设计子项,须22个专业的协同。设计内容包括:两岛综合规划,两岛主体建筑,两岛的各种城市公用设施,与整桥梁成系统的雷达、监控、交通信号指挥、路灯、景观灯效果等等。
2.两岛为桥隧枢纽,岛上建筑开始设计时,主体建筑下部隧道部分已开始施工,而隧道空箱结构承载了整个岛的绝大部分设备用房,主体建筑垂直管线预留繁多,大量交织的孔洞管线及建筑主体、外场地设计长期联动,给主体建筑方案优化带来较大困扰。
3.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功能的复杂性、清水混凝土外观实施的难度性,还有项目与生俱来的明星效应,使得各层面都对建筑方案、技术要求非常高。
4.特殊设计课题繁多。包括隧道风机降噪、清水混凝土技术规程、隧道防淹论证等等,各专业突破常规的设计点众多,而且这些课题往往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小问题,可能导致整座大桥发生风险。
5.项目牵涉港、澳、大陆三地技术标准,设计团队需对各种标准了解掌握,综合比选论证技术方案等等。
■功能简介
两大人工岛衔接桥梁和海底隧道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隧道的东、西两端各设置一个海中人工岛,选定在珠江口的伶仃洋之上,以衔接桥梁和海底隧道。东人工岛东边缘距粤港分界线约150米,西人工岛东边缘距伶仃西航道约1800米,两人工岛最近边缘间距约5250米。
两座人工岛设计形状均为蚝贝型,从人工岛挡浪墙外边线计算,东岛岛长约625米,横向最宽处约215米,施工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西岛岛长为625米,最宽处190米,面积9.8万平方米。
两岛的岛上建筑形态基本相同,东岛主体建筑高4层,西岛主体建筑高3层,两岛主体建筑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
■工程进度
港珠澳大桥建设进展顺利
钢箱梁桥面铺装拟10月全面启动
港珠澳大桥包括由粤港澳三方共建的海中桥隧主体工程和由三方各自负责建设的口岸、连接线,路线总长55公里。其中,主体工程全长约29.6公里,包括桥梁、隧道和海中人工岛,隧道约长6.7公里,桥梁约长22.9公里。
目前,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建设正在有序进行。沉管隧道已完成26节管节浮运安装,已建成隧道总长度达到4545米,预计今年完成全部管节预制和沉放施工,2017年完成最终接头施工。截至今年4月底,钢箱梁架设累计完成总量的98.46%,非通航孔桥钢箱梁吊装全部完成。
如今,九洲航道桥扬帆矗立,青州航道桥“中国结”镶嵌在163米高空,两个海豚钢塔“欢跃”伶仃洋。桥面铺装工程也完成了第一阶段试验段施工,计划于今年10月全面开展钢箱梁桥面铺装施工。
推荐阅读:
厦门市:岛外将新增湿地公园
苍南:状元文化公园将成为重要景点
辽宁:十里滨水公园新增木塑栈道
广州:香蜜公园将于年底建设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