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文章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世界造园之母
来源:姑苏晚报 作者:周苏宁 日期:[2015-2-6]
-----------------------------------------------------------------

拙政园小飞虹

环秀山庄·边楼、假山

现代中国第一个园林出口工程——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的中国庭院——明轩

    拈花的优美,犹如园林的典雅。

    拈花,常来形容一种优雅的举止,或女子的秀姿;引申到一个人的风流,就被称为拈花惹草了;而拈花弄月,则另有了一番闲情逸趣;拈花一笑,却是深深的禅意,所谓“佛祖拈花,迦叶一笑”,达到一种心心相印的境界。花木有情,其实就是人之心灵反照。

    对花草的喜爱,是人类来自原始生活的自然“天性”。从山花野草到伺弄花木,人在解决了基本衣食住行之后,便会情不自禁拈花弄月,问水寻山,去营造绿意盎然的生活空间。久而久之,就有了一种专门的技能和艺术——造园。

    如果我们去细细寻觅,慢慢品味,就会发现,园林有时那么久远而古老,又与我们如此咫尺相邻,园林有时那么深邃无比,却处处生机盎然,时时赏心悦目,由此,在我看来,园林是历史,展现的是源远流长;园林是哲学,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园林是诗画,讲究的是意境之美;园林是书法,体现的是浑然天成;园林是灵感,表露的是灵智所至;园林是天性,呈现的是情志自由。正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自然的天性,所以,园林总让我们寻寻觅觅,趣味无穷,拈来的便是花香。

    (注:本“十二谈”所用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采用苏州园林修志资料。)

    苏州人是为此骄傲的。

    1997年12月4日,一个为全球文化界瞩目的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在审议苏州古典园林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一位美国专家在评价苏州古典园林价值时,说了这么一句:“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典型代表”。这个结论性的评语,不仅作为苏州古典园林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时至关重要,而且在国际舞台上第一次确定了中国园林的世界地位——世界造园之母,从此苏州园林也以新的姿态走进世人眼帘。

    这个“母本”可以上溯到三千年前,可谓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起,到19世纪末叶止,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园林不断自我完善,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园林体系。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影响亚洲,远播欧洲。

    早在公元6世纪,随着中国文化的输出,造园艺术也随之被带到异国他乡。

    隋唐之际,强盛的中华帝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文化艺术方面,都呈现出高度的繁荣昌盛,对外交流亦日益广泛。在中外文化交融中,受影响最直接、最深远的是邻邦的朝鲜、韩国、越南、日本等亚洲汉文化圈中的国家。中国园林艺术的输出,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行的,大体的路径是由朝鲜到日本。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有着共同的种族肤色和相类似的文字,文化上的相互关系更加密切。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接近,中国园林艺术很快被日本所吸收。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童寯在考证了大量史料后告诉我们:6世纪初,日本推古女皇二十年(公元613年),有一个叫苏我马子的大臣,从朝鲜学到中国造园法,在日本建造了第一座庭园;把中国两汉以来的海上神山,加以嬗变,成为池中筑岛,其间架设富有中国特色的吴桥。当时从事建造园林的匠师和工人都是从中国和朝鲜渡海过去的,日本人称他们为“路子工”。这些匠师可以说是日本造园的启蒙老师。此后十几个世纪中,日本的造园的形式有了很大变化,但其意境仍然“中国化”,最典型的是日本庭园命名及建筑物题额,都用汉字,表达风雅根源。明代的中国造园理论家计成作造园专著《园冶》,流入日本后,译为“夺天工”,被造园界奉为至宝,称之为“世界最古造园专著”,并以此为教材,在大学里开

    设了园林专业。

    随着中国海运远洋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在与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中,古典园林艺术也随之传播和影响世界各地,有文字记载的时代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1685年,坦柏尔伯爵《论造园艺术》中说:中国人运“用其丰富的想像力来造成十分美丽夺目的形象”“,中国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

    还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中国园林的影响之深刻,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英国在17世纪开始探索园林的新形式,到了18世纪,浪漫主义在欧洲流行,中国园林的自然情趣和诗画写意风格受到推崇,英国的自然风景园获得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被称为“英华庭园”。现存的英国中部的毕达福农庄是英华庭园一个完整的实例。

    法国从17世纪中叶开始接受中国园林艺术,模仿中国的造园手法。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仿效南京琉璃塔,于1670年在凡尔赛建筑富有中国情调的“蓝白瓷宫”。此后,又受英国造园的影响,路易十五在凡尔赛的“小翠雅农宫”附近经营带英国田园风味的农舍,四周则模仿中国园林布局的曲径溪流,王后戏扮农妇,操作田舍杂务为乐。由于皇室的影响,仅巴黎地区就有具备中国式桥亭的园林二十多座,至今仍然留存多处遗址。

    德国16、17世纪师承荷兰,18世纪又抄袭法国豪华作风,但贵族穆斯高(1785-1871,诗人、交际家)为仰慕英国的莱普敦,而仿建莱普敦所师承的布郎式风景园,也无形中吸收了中国园林艺术元素。

    18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再加上新大陆的发现,进一步扩展了对植物的认识,欧洲造园史受中国影响而展开新的一页,形成“中国庭园热”,欧洲造园理论也随之发生变化,最典型的莫过于法国贵族吉丹(1735-1808)认为的:凡不能入画的园林都不值一顾。英国建筑师钱伯斯(1723-1796)更明确地说:“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是无与伦比”,“像中国园林这样的艺术境界,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欧洲的“中国庭园热”延绵了一百多年,相效成风,泛滥远达匈牙利、沙俄、瑞典。甚至曾作英国古典园庭范本的意大利,到18世纪初,罗马的“布尔基斯庄园”(VillaBorghese)也被划出一区,延请英国造园家穆尔加以改造,使本来西方式的规则平面布局变为中国式的随意安排的自然格局。总之,欧洲的自然风景园不断完善,最后完全取代了传统的依轴线排列、严整对称的古典园林,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主流。

    20世纪初,西方社会兴起现代派艺术,出现了抽象艺术、表现主义、立体主义、野兽主义等艺术派别,强调表现主观感受和意象,重视形体的抽象和组合,欣赏线条的形式美,与中国传统艺术重表现、讲究情趣、重感悟、讲究意境的主张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所以,许多人认为,当代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着异曲同工,或者说呈现一种文化大融合的趋势。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以表现意象为特征的中国古典园林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沉默后,又重新引起西方人的注意,并有了新的变化,即从过去引进造园艺术形式,到当今形式和内容整体引进。

    美国成为现代西方打破沉默的第一国。1978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要设立一个陈列中国明代家具和文物的陈列室。选择什么样的陈列环境?博物馆派出专家到中国大江南北去考察。最后,他们在苏州园林找到了陈列室的设计蓝本——网师园的园中园“殿春簃”。1990年陈列室在博物馆内落成,并取了一个典雅而有历史含义的名字“明轩”,在美国引起一片赞誉。

    此后,欧美持续掀起新的“中国园林热”,中国古典园林成为“文化使者”,相继漂洋过海,远涉重洋,在世界各地安家落户。比较著名的有:加拿大温哥华中山公园的“逸园”,新加坡的“蕴秀园”,德国慕尼黑的“芳华园”,英国利物浦的“燕秀园”,澳大利亚悉尼的“中国园”,美国波特兰的“兰苏园”……在这时期,由欧美专家撰写介绍中国园林的专著也相继出版,让更多的海外读者了解中国园林。

    然而,中国园林也有被世界淡漠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中叶以后一段时期,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文化全面输出,世界上很多人甚至许多专家都认为日本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包括园林文化——不容否定,日本很早就开始有意识地传播文化,在其经济尚不富裕的50年代,就向当时刚刚建立不久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办公大楼的院落里赠送了一座日本庭院……一直到九十年代后期,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个“东方园林的代表”桂冠才又回到中国。

推荐阅读:

苏州园林之意境艺术

苏州园林里的建筑

明清册:东北首家苏州园林墅院绽放

苏州园林档案馆开放免费预约查档

 

 
 

评论】【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发财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