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苏州园林:近水远山皆有情 |
来源:新浪旅游 作者:多多熊 日期:[2015-12-31] |
-----------------------------------------------------------------
|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叶圣陶《苏州园林》。
网师园在苏州几个园林之中,规模算是小的,名气也没有那么响亮。然而去过之后却觉得非常值得。它位于十全街上,大门是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巷子里面,颇为符合苏州园林闹中取静,“大隐隐于市”的特点。它用建筑的优势和布局将“曲径通幽”的意境阐释到了极致,虽不如其他园林大,但不枉一游。
网师园意谓“渔父钓叟之园”,造园历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南宋淳熙初年,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此建万卷堂,名其花圃为渔隐,植牡丹五百株。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在万卷堂故址,营造别业,为奉母养亲之所,始名网师园,内有十二景。乾隆末,园为瞿远春购得,增建亭宇,叠石种树,由于瞿远春的巧为运思,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至今网师园尚总体保持着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同治年间,园归李鸿裔,因与宋代名园沧浪亭相近,李氏自称“苏邻”,更园名为“苏邻小筑”。1917年,张作霖购此园,改名为“逸园”。1940年,园为文物鉴赏家何亚农买下,并对此进行全面整修,悉从旧规,并复网师旧名。1950年何氏后人将园献给人民政府。1958年,网师园再经整修后对游人开放。
网师园是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东宅西园,有序结合。即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园内建筑以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景点的命名也都富含诗意,如:万卷堂、引静桥、竹外一枝轩、看松读画轩、月到风来亭等等,给人们无尽的联想空间。在轩堂旁边,栽种了许多细长的绿竹,迎着夏日的微风摇曳生姿,给网师园带来了无限的悠远灵气。
池东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小桥—引静桥,俗称“三步小拱桥”,长2.45米,用花岗石砌筑,东西各有五个台阶,为苏州园林中最小的石拱桥。桥下有溪流一弯,名曰槃涧,典故出于《诗经》:考槃在涧,硕人之宽。槃涧象征着山林隐居的文化符号。
网师园与其他苏州园林相比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是唯一一个有夜游活动的园林,夜花园演出8个节目,包括昆曲、苏州评弹、古筝演奏、民族舞等。我们此行时间较为仓促,只能遗憾放弃了。
寂静的复廊里,似乎能看到故人的身影,“近水远山皆有情”,苏舜钦策杖而行。
推荐阅读:
乌海:让家乡处处可见山水园林
江苏:扬州西区现锈板景观墙
景观栈道:亲生态还是反生态
福州将在金山建榕树主题公园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