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文章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海绵城市建设应有章可循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日期:[2015-12-30]
-----------------------------------------------------------------

    海绵城市建设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业内人士指出,现在海绵城市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机制问题。希望借助海绵城市来打造一些全产业链上的企业集团或联合体,来帮助政府解决城市建设管理的问题。 

    2015年-2020年,全国658个城市的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都要实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粗略估计,每年将需要4000多亿元的投资。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上,政府应主要解决政策风险,市场主体解决市场风险,达到双方共赢 

    海绵城市建设面临挑战,包括城市现有灰色设施不完善,缺乏规划支持,基础工作薄弱;总量控制率、排水防涝、防洪等指标不符合实际情况;方案细化不够,指标缺乏量化,因地制宜体现不够;制度、政策配套措施缺乏,协同机制、管控机制、考核机制不完善 

    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同时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的理念之一。 

    为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然而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缺乏规划支持;总量控制率、排水防涝、防洪等指标不符合实际情况,目标设定过高;方案细化不够,指标缺乏量化;制度、政策配套措施缺乏,协同机制、管控机制、考核机制等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有专家建议,在总体规划设计上,在避免大拆大建的同时,还应该处理好水质与水量、分布与集中、生态与功能等多重关系。 

 

    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坚持目标为导向 

    在日前举行的2015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43届年会暨水处理技术与城市排水系统安全高峰论坛上,住建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副研究员陈玮介绍说,海绵城市建设将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其中,近两年得到力推的PPP模式,也将用于海绵城市建设。 

    在实际建设中,陈玮认为,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两方面。比如,在新老城区建设中,新区要求以目标为导向,建设要全部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而老城区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更新等工作,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他说。 

    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有小范围的试点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如,在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通过对雨水系统的建设,示范区内每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90%。项目对于实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具有良好示范效应,因此获得了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认证。 

    据了解,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多功能调蓄公园项目中,雨水不仅可以作为水体主要水源,多余的还可以作为公园内绿化用水。经计算,这一项目平均每年手机雨水20万立方米,每年因节约绿化用水带来的经济效益多达70余万元。此外,通过多功能调蓄水体建设,可有效削减径流污染物排放,降低内涝造成的损失。 

    如何设计低影响开发设施,落实建设资金、单位、方案,实现高效开发 
     

    难点在哪儿? 

    今年以来,我国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更大。今年4月财政部公布的16个试点城市将根据2014年12月31日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获得中央财政补贴10多亿元。 

    实际上,在试点城市的选择时,全国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经过筛选有34个进入初步名单。今年3月,3部委确定22个城市参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最后这16座城市成为试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介绍说,其他城市没有成为试点可能是因为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城市现有灰色设施本身不完善,同时缺乏规划支持,部分城市缺乏排涝规划,基础工作薄弱。第二,总量控制率、排水防涝、防洪等指标不符合实际情况,目标设定过高,无法通过考核。第三,方案细化不够,指标缺乏量化,因地制宜体现不够。第四,制度、政策配套措施缺乏,协同机制、管控机制、考核机制等不完善。 

    这些城市存在的问题,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挑战。据介绍,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领域的系统工程,如何合理选择规划控制目标和低影响开发具体设施是规划设计时常遇到的难题。工程建设中,会面临如何落实建设资金、建设单位、建设方案,如何实现高效开发建设等问题。而后期的维护管理中,还要考虑如何让低影响开发设施系统经受时间考验。 

    重视水质和水量、分布和集中、生态和安全、景观和功能、灰色和绿色 

    处理好五个关系 

    2014年10月,住建部曾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包括: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 

    对此,侯立安认为,要充分利用雨水蓄积工程,比如利用人工湿地、下凹式绿地、道路雨水收集区等。同时,推广生态系统的雨水利用系统,比如改变硬质化河道护岸;增加城市道路的绿化面积,采用透水性地砖;在大型公共建筑和商业区利用屋顶积水,建设屋顶雨水积蓄和绿化系统等。 

    在美国费城,其绿色城市计划将1/3不透水的地标改成绿化的土地,修建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以获得每次降水的头一英寸雨水,从而使地表径流减少80%~90%。 

    “我国要加大先进雨水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借鉴和引进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技术,结合我国城市特点,研发合适和先进的技术。”侯立安说,此外,还应该通过完善法规体系、强化规划管控等手段,来引导海绵城市建设。 

    陈玮认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处理好5个关系。第一,水质和水量的关系。有质无量的水不够用,有量无质的水也不能用,因此要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分布和集中的关系。从每家每户、每个源头开始,化整为零,做到雨水的源头减排;同时也要将削减后的雨水集零为整,通过末端处理将收集起来的雨水用好。 

    第三,生态和安全的关系。在小降雨发生时,要注意留住雨水、涵养生态;而在城市遇到大降雨时,要注重排水防涝,以安全为重。 

    第四,景观和功能的关系。海绵城市建设包括推广海绵型公园绿地,在这其中一定注意景观和功能并重,不能只有“花架子”。比如,将绿地做成可以盛水的盆,而不是倒扣的碗。同时,公园绿地还要美观,不能只会“傻把式”。 

    第五,灰色和绿色的关系。灰色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强化人工建设,以应对高负荷水量,但是这一成本较高。因此,要与绿色建设即利用生态环境相结合,平时可应对低负荷水量,又能节约成本。

推荐阅读:

福州:南公园5000吨太湖石造景 将恢复成明清园林风格

昆明:金殿名胜区新建青铜雕塑提升文化景观

漳州“东西南北中”五大景观区域总体策划方案确定

青岛:浮山明年将添十二处景观

 
 

评论】【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四叶草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酵伙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系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为锟斤拷页 | 锟斤拷锟斤拷锟秸诧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截碉拷锟斤拷锟�
锟斤拷权锟斤拷锟叫o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锟斤拷   锟酵凤拷锟斤拷锟戒:Service@Yuanlin.com   锟界话锟斤拷0571-86438262
锟斤拷锟斤拷实锟斤拷锟斤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 园锟斤拷锟教伙拷  |  通锟斤拷锟斤拷址锟斤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
战锟皆猴拷锟斤拷:锟叫癸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协锟斤拷 锟姐江省锟斤拷锟斤拷协锟斤拷
锟斤拷营锟斤拷锟斤拷证锟斤拷牛锟斤拷锟紹2-20100396
锟斤拷婢拷锟斤拷锟街わ拷锟脚o拷330100000040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