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城市作为时尚文化消费而存在 |
来源:中华建筑报 作者:董治年 日期:[2013-4-11] |
-----------------------------------------------------------------
|
这是飞速变化的时代,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符号、身份标识的演化中,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也正在形成中。当传统城市社会结构逐渐解体后,无论是老社会中间阶层还是新社会中间阶层,他们都拼命渴望着市场之手能在人群中指出自己,而房地产无疑提供了重要的标识。
“居住改变中国”,这句话正如此深远地影响着经济正在处于腾飞的中国和正陶醉于其中的国人。
“标新立异的口号与阶层化的消费观念在这一年被反复强化,更新换代的越野车,在艺术社区里举办的时装秀,虚拟与现实不辨界限的网络游戏……消费的欢欣正在以一种更为骄傲的态度炫耀着,酷文化和奢侈品,前卫艺术与当季时尚,加速度地制造着商业时代的饕餮盛宴。”这一系列代表消费文化下生活方式的种种符号,作为社会演化与时代前进中的身份标志的象征性符码,正在充斥着城市的角角落落,乃至每一个北京的胡同。
寻找一种符号来标识自己
这是飞速变化的时代,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符号、身份标识的演化中,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也正在形成中,而阶层的变化所带来的兴奋与焦虑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深入的发展,中国的阶层问题变得越来越强烈。但任何社会都有社会分层,因为人就是有一种改变自己命运身份的动机,而改变的方式不再是采取革命的方法,而是怎么参加到全球的资本结构、参加到中国的发展中间去。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大家都特别强烈的希望看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以至于身份符号遍地都是。即使没有达到符号化,也是在伪装着努力向符号化靠拢。比如说用名牌去装点自己,其结果让人以为自己达到这种符号了,尽管从收入上并不一定是这样。
符号识别系统,就是流行,就是时尚。这些东西实际上是在商业社会的驱动下,为了达到一个商业目的而必须加以包装、炒作,使之成为重点而得以实现的。商人和媒体,在时尚符号识别系统的推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推波助澜角色。“《格调》这本书的出版,的确满足了一批人的心态。”《格调》的出版人石涛这样说。“他们认为不一定收入的高低能决定社会身份,有知识有品位,也能处于一个不同的阶层,那么在这种心态下也就形成了大量的符号。”即便是在阶层上还没有达到,但至少在这样的年代里,谁也无法阻止大众对心目中美好事物的向往,不管人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中,都有一个愿望就是改变自己的生活,而符号则是用来互相区分,同时又是用来互相识别的一个最好的标志。阶层与符号从此开始了他们在中国当下社会的亲密接触,虽然他们一开始就是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就今天的社会符号而言,有3样东西是我们不得不提到的。第一就是福布斯的排行榜,这是一个标识系统。这表明了一种态度和观念的转换,个人给社会创造的财富,是值得尊重的。同时这也正是阶层划分的最显著的标记。第二就是衣服,作为一个最直接贴近生活的标识系统,在中国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从第一代先富起来的人对金利来、梦特娇作为身份象征的疯狂品牌消费,到北京因为帖了商标就和世界名牌一样的服装天堂——秀水街,无不反映着各个阶层对社会符号识别系统的认同和膜拜。第三个就是居住区,为了这么一个身份标识,可能会把整个城市的有机体破坏掉。艾利达尔·梁赞诺夫在其1974年执导的《命运的捉弄》中,演绎了一段离奇而又浪漫的故事:一位男士喝醉酒后,掏出自己在莫斯科的房门钥匙神奇地打开了彼得堡一个单身女人的房门,从而发生了一段经典的邂逅。作为这种浪漫邂逅的基础和前提,导演在片头用了2分多的时间展示当时仿佛用模具铸出来的苏联住宅。影片很好地反映出当时计划经济下的苏联住宅——一种缺乏生气的、单调呆板、大工业化生产下的集体住宅模式。而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甚至是改革开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城市规划、建筑形式乃至室内布局都还只是苏联模式下的最忠实的实践者和翻版。直到1992、1993年的房地产大潮揭开中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序幕,中国的这种集体住宅模式才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当地产成为身份的标识
城市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物质环境,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舞台。千百年来,人们为了争取宽敞、明亮而又实用的居住空间不断努力着。住宅是人们梦开始的地方,它凝聚着人们的需要、感情、审美、希望和追求。作为会说话的石木,住宅把所有这一切传达给一代一代人,将其渗透到他们的性格和理想中去。住宅构成了社会的写照,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近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在城市建设上,很少有哪个国家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成了如此规模宏大的、具有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城市化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广泛、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由于居住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重大的社会变革时期,住宅建筑的发展不仅会反映这种变革,而且往往会成为它的重大载体——变革的理想、变革的过程、变革的结果都会通过城市体现出来。“居住改变中国”,这句话正如此深远地影响着经济正在处于腾飞的中国和正陶醉于其中的国人。
无论是在业界还是学术界,对房地产价值的认识都有一种颇为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它很容易就被分作了两块:房产价值与地产价值。前者在于房子本身的品质,后者则主要是区位、区位,还是区位,或者说地段。以物质属性而论,这已经足以涵盖房地产所设计的所有范畴了。美国文化批评家保罗·福塞尔,在他的畅销书《格调》中强调通过人的品味和格调来判断其所处的阶层,作者的描述睿智风趣而颇具辛辣讽刺意味。尤其对于已经构成美国社会主体的中产阶级,认为他们最缺乏安全感,生活最焦虑,他们生活的首要之意是获得别人的承认。其中住房被专门作了一章,车道、围墙、门牌号码、车库、草坪等等无处不包,各种细节都暗示着主人所处的阶层。也就是这本书,最终成为了中国当前日趋明朗的中产阶层的第一本启蒙读物。按照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不断扩大的中间阶层,他们占社会总人口的18%左右,比起西方国家的40%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也正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中间力量。在决定这种阶层划分的资源中,传统的组织资源虽然仍占主导力量,但经济资源与文化(技术)资源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当传统城市社会结构逐渐解体后,无论是老社会中间阶层还是新社会中间阶层,他们都拼命渴望着市场之手能在人群中指出自己,而房地产无疑提供了重要的标识。在中国目前的城市中,大多数人还不能够自由创造自己的居住空间,你能拥有的只是选择权,那么,选择了怎样的房地产,就选择了怎样的生活,也表明了选择了怎样的阶层。而新兴的中产阶层是多么渴望自己在普通人群中被区别出来,他们需要一种烙上自己那个群体印记的文化。
作为产品,房地产在生产过程中所占用资源的稀缺性无疑极大影响了其最终的价值。在消费文化的大潮中,文化也被作为一种可以提升地产价值的稀缺性“地位商品”从而显现出它的价值。地产会因这由历史景观、人文群属等等所构成的文化价值而自然提升它的含金量,消费者也会因为这些历史、人文的因素而看重某处地产和房产的价值。其中,历史人文景观因时间的久远和其不可再生与复制的特点而最为珍贵。由此,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皇家气魄怎样成就了故宫、天坛的价值,而香山、颐和园、古长河,又有多少地产项目因为坐落在它们周围而身价倍增。北大、清华这两所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又使多少地产项目梦寐以求与之比邻而居。人文群属定位是构成地产文化价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国外从社会学的角度和营销需要而进行的社会阶层划分,然而当美国人意识到,以阶层和区域定位的摄取带来的只是种群歧视和城市空心化时,中国的地产界却在遮遮掩掩多年之后,首次公开打出了“富人区”的旗号,试图以明确的阶层和地位来区分市场和消费群定位。走在今天北京的街头,住宅已被赋予身份、地位、品味等诸多内涵,而当下的人们对阶层的认同感非常明显,同一阶层的人更喜欢聚在具有共同符号和风格的社区内。
我们的城市也正在为这种文化的创造推波助澜,这在房地产商的广告词种更是显得十分露骨,他们宣称自己的房子是为业界精英服务的,是为现实的或未来的CEO服务的,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想想电影《大腕》结尾处那段经典的台词,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价值已经异化成为一种对身份认同的狂热追逐。而对时尚的追逐永远是落在时尚之后的。中国城市里的中产阶层在狭隘的空间中还未曾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居住文化,这里存在着一片混乱,或许这里也存在着一个机遇。
推荐阅读:
呼和浩特:南湖湿地公园要建成国际化度假区
望江楼公园成为全国第一竹品种专类公园
内蒙古集宁区城市绿化建设成效显著
生态公园成为贵阳城市的绿色心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