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珍视古建筑的"断臂"之美 |
来源:中华建筑报 作者:赵玉洁 日期:[2013-11-27] |
-----------------------------------------------------------------
|
据近日外媒报道,意大利比萨斜塔终于止住了倾斜趋势,该塔的倾斜幅度在2001-2013年间,减少了2.5厘米。事实上,为拯救这座标志性建筑,意大利政府曾于1990年关闭斜塔,斥资2500万英镑开始修复工程,包括加固地基和抽走地下水,并以钢缆支撑塔身。该修复工程于2001年完成,斜塔当时立刻变直近38厘米。
比萨斜塔令人神往之处就在于其倾斜之美,虽然“扶正纠偏”对保护斜塔有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斜塔的魅力。无独有偶,在中国辽宁省西南部的绥中县,有一座比比萨斜塔还斜的前卫歪塔,曾因塔身倾斜12度闻名于世,堪称世界第一斜塔。前卫歪塔分三级呈八角形,在经过2010年和2011年两次纠偏和修缮工作后,塔身各级都有修复的痕迹,底部已经不再是几年前塔基缺失的样子,用于支撑塔身倾斜一侧的铁杠也被撤下。原来砖刻花纹、狮子头等图案的塔身缺失部分,已经被青砖填补上,远看较为完整,但颜色上差异较大。旧砖呈土黄色,新砖略显青灰色。从图案上看区别更大,旧砖刀法精湛,线条极其清晰。新砖就是平切面,无任何图案。失去沧桑感和古朴滋味的前卫歪塔令很多慕名前来的游客失望而归。
文物建筑修复最忌讳的就是“修旧如新”,前卫歪塔历史底蕴丰厚,而且它的特色就是倾斜,还有那些没有破损的老青砖,既然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一千多年风雨,为什么不能继续使用呢?如果硬是将本来很古朴的建筑扶正和修缮一新,就失去了其原本的特色和神韵,这就好比维纳斯的断臂尽管显得不完美却不能接续一样。
在我国,大部分的古建筑都是木构建筑,用材的制约使得我们在古建筑修复过程中往往走中庸路线。在“修旧如旧”的前提下,努力寻求一种新与旧的调和,既能看出修缮过程中的时代痕迹,又要努力恢复原有的风貌,这里有一个分寸感的把握问题。“修旧如旧”和“延年益寿”是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对古建筑修复工作定下的两大原则。对古建筑应当是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要“修旧如旧”,而不是焕然一新。这些说法具体到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法规中,就是“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持古建筑的原有风貌。”
据此,各种古建筑在修缮之前,首先要有明确定位。为什么要搞大修?欲达到何种效果?是“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在正式动工之前,这些问题必须要弄清。在这个阶段,要尽可能地调查收集历史资料、数据图谱,考据建筑物的旧观原貌。定位时要把握清楚建筑前后功能上的转变,哪些原有功能可以恢复,恢复到什么程度。
政府出资对老建筑进行修缮,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必须加强监管,否则就会失控。很多老建筑(包括具有文物身份的建筑)都在这种修缮中丢失了珍贵的历史信息,变成假古董,一如绥中县的前卫歪塔。
我国尽管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大国,但历经战乱和建设性破坏,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已为数不多。保护好这些最为直观、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有关部门的职责,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
推荐阅读:
故宫探秘:“皇家色彩”和“吉利数字”
圈地为实 伪文化产业园繁荣背后藏隐忧
专家:如何让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与古村落保护应实现"双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