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文章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让规划设计晋身科学殿堂
来源:中华建筑报 作者:姜志燕 苏艳蕾 日期:[2012-2-17]
-----------------------------------------------------------------

    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现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1922年生,江苏省南京市人。本科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曾赴美国留学,并获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其研究成果曾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原建设部优秀设计奖、亚洲建协建筑设计金牌奖和联合国世界人居奖等多个奖项。

    编者按:从青衫少年到皓首学者,他沉醉建筑,乐而忘返;从翩翩学子到一代大师,他情倾砖瓦,硕果累累。虽是匠人,心怀营国;民邦为重,一生所系。在建筑教育园地上拓荒,在城市规划海域中领航,在建筑设计星空下起舞,他诠释着大师的含义;让寻常百姓诗意栖息,让中国城乡更加美丽,让规划设计晋身科学殿堂,他担起了建筑师的责任。

    2月14日上午,2010~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首次颁给了一位建筑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建筑界为之震动。因为,这不仅是对取得较大成就的建筑师进行表彰,也是对规划设计这门非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学科近年来取得长足进展的肯定。就此意义上来说,吴良镛,这位投身规划设计业60余载的建筑人,让发展时间不长的中国规划设计学晋身科学殿堂,与其他传统学科“平起平坐”。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及总工程师崔愷表示,吴良镛先生用毕生精力创建了中国人居环境学,是非常重大的科技成果。吴先生能够得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足以说明国家对人居环境科学所取得成就的肯定。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徐伟表示,规划设计学这门非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学科第一次因为个人的成就而受到如此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认同。

    “一位真正的建筑大师,不是看他是否设计出了像埃菲尔铁塔一样流传百世的经典建筑,而是看他能否是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

    ■谋万家居,开创人居环境科学

    无论是建筑大师,还是普通建筑师,在入行之初,都必须认真思考两个问题:建筑学是否是经世致用之学?建筑师是否肩负社会责任?因为这是立业之本、恪职之首。

    吴良镛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建筑师与所有人一样,都是社会成员,要为社会服务,我对自己事业的规划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建筑师首先要具备对人的关切,因为建筑是面对人的。”吴良镛对建筑师职责的阐释,体现了他对人居的关注。

    自入行以来,吴良镛起草了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北京宪章》,为世界建筑学在新世纪的发展画出了路线图;参与过北京市天安门广场、北京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大标志性建筑的设计以及北京市、深圳市等多个城市的规划工作。但他表示,与公共建筑相比,自己更重视的是民居,因为,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吴良镛曾这样训导学生:“一位真正的建筑大师,不是看他是否设计出了像埃菲尔铁塔一样流传百世的经典建筑,而是看他能否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他一生的梦想是:创造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基于梦想,吴良镛创建了中国人居环境学,并不断丰富其内容,完善其体系,将其作为解决中国城市建设问题的经世致用之学。

    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华安·克劳斯评价说,吴良镛在中国进行的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和实践,“成功解决了如何保持传统文化、地方特色和社会价值观等一直悬而未决的关键性问题”。

    崔愷认为,吴良镛虽然在设计、规划、园林等诸多建筑领域都取得了非凡成就,但其学术体系中最有开创性的内容就是人居环境学。崔愷还表示,听吴良镛说,他提出人居环境学说时,业界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居住环境学说对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也给建筑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后辈,我们将在人居环境学的框架下不断努力,推动中国建筑事业不断发展。

    “希望作为城市规划决策者的市长,都能兼具诗人的情怀、旅行家的阅历、哲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严谨、史学家的渊博和革命家的情操。”

    ■行万里路,以艺术家情怀规划城市

    吴良镛曾主持过京津冀,北京市、济南市、三亚市、厦门市等多个地区、城市的规划。在吴良镛眼中,城市是一件巨大的艺术品。“建筑师的视野必须是外向的、开阔的。这样,他才能跳出技术的樊笼,以艺术的眼光审视建筑。”他说。

    “吴先生不仅是一位科学理论研究者,还是一位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的实践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说。

    数十年来,吴良镛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规划建设道路。

    然而,随着旧中国民生凋敝的影像在一批批拔地而起的新建筑、一座座百废俱兴的新城市身后渐渐淡去,吴良镛的心头却涌上来越来越多的困惑:现实远离理想。吴良镛认为,数十年间,中国城乡发生的变化虽然巨大,却没能避免西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病”。“年轻的时候,我曾在书本上了解到,西方城市有交通拥挤、住房缺乏、远离自然等弊病。当时,我天真地认为,这些与中国没什么关系。‘城市病’只是资本主义的产物,社会主义中国可以避免。”

    更让吴良镛愤慨的是,近年来,国际上形形色色的外国建筑流派蜂拥而至,对我国城市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未经消化的舶来品,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文脉和肌理,导致有的城市成为外国建筑师标新立异的建筑设计实验场。”

    吴良镛在很多场合都强调:“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将导致误解和迷失。不是不能借鉴西方建筑,但不能照搬照抄,拾人牙慧。”

    许多城市管理者经常给吴良镛打电话,征求他对城市规划的意见,有的甚至直接找上门来。他对此总是不厌其烦,亲自接待。

    “自古太守多诗人。”对于城市的管理者,吴良镛有话要说:“希望作为城市规划决策者的市长,都能兼具诗人的情怀、旅行家的阅历、哲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严谨、史学家的渊博和革命家的情操。”

    “有机更新,就好像在破了的衣服上打块补丁;其实,只要精心缝补,即使旧了,也是百衲衣,依然不失其美丽。”

    ■护历史名城,用建筑智慧解决“破”与“立”的矛盾

    上世纪50年代,保护北京古城的“梁陈规划”被否决后,梁思成在被拆的北京城墙断壁残垣上哭泣的身影重重地敲击着很多人的心灵。一直在梁思成身边工作的吴良镛更是感慨良多。梁思成的执著精神和对中国文化的坚守对吴良镛影响很大,推动吴良镛着手解决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古城保护之间的矛盾。

    吴良镛常说,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是“土木的历史”,因此,中国古建保护比西方更为不易。但让吴良镛感到揪心的是,目前,中国城市建设呈现出不良倾向:好的被拆了,烂的更烂;古城被毁损,新城布局凌乱;城市同质化严重,千城一面现象严重。

    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让国内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中。吴良镛四处奔走,想方设法保护它们。吴良镛对北京菊儿胡同的有机更新,让很多热爱古城的人看到了希望。

    青砖红檐、典雅古朴的菊儿胡同,东起北京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全长438米,居住着200多户居民。

    吴良镛对菊儿胡同的设计,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建筑设计,而囊括了城市设计的部分。当年破败的“危、积、漏”(危房、积水、漏雨)院落变成由一座座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的单元式公寓组成的新四合院住宅。老住户依然迁回原址,有了集中供暖、独立卫生间和现代的上下水系统……原来的邻里并没有疏远,小户型的单元房老百姓买得起。吴良镛认为,他所做的项目,都是依据这种思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当时,国际上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的改建几乎没有成功的例子。吴良镛提出有机更新的思想在建筑界具有震耳发聩的作用。他说:“有机更新,就好像在一件破了的衣服上打块补丁;其实,只要精心缝补,即使旧了,也是百衲衣,依然不失美丽。”菊儿胡同的改造项目被公认为是旧城更新实践的成功典范,获得了亚洲建筑师协会的优秀建筑设计金牌奖和联合国的世界人居奖。

    目前,有机更新理论的主要思想与国外旧城保护与更新的种种理论汇成一体,逐渐被国内诸多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者所接受。

推荐阅读:

高伊策博士获BKVB建筑设计成就奖

瓜洲将复建“长江第一景观楼”

Sasaki事务所在水场公园设计比赛中获胜

多省市大规模发展绿道建设引城市建设新潮流

 
 

评论】【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梧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