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文章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岭南建筑之死 责任不全在建筑师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11-8-10]
-----------------------------------------------------------------

    由官方正式主办的建筑评选活动,非常罕见。

    为了加强岭南特色建筑的保护,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开展“岭南特色规划与建筑设计评优活动”,评出一批有岭南特色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奖项。此次评优活动,目的是通过推广和表彰一批岭南特色示范建设项目,引导各地加强对岭南特色建筑的保护。评优活动共设立了6个单项奖,每个单项奖设金、银、铜奖,奖项总数不超过80个,包括岭南特色规划设计奖、岭南特色建筑设计奖、岭南特色园林设计奖、岭南特色街区奖、岭南特色乡村民居奖、岭南特色规划与建筑设计创作奖等。评审对象是广东省辖区内2000年以来完成的建设和设计项目。

    然而,在这次评审活动的发布会上,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房庆方却透露,“在广东59个优秀当代岭南建筑,目前已有10个被全部或者部分拆除,如泮溪酒家、友谊剧院、广州体育馆等,另有13个建筑被改造后,也与原貌相去甚远。”

    这两条消息,既讽刺也令人震惊。

    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飞速发展。广东地区三十多年来,大兴土木,一片欣欣向荣。有人曾自豪地说,光一个广东的工地就比整个欧洲还要多。

    遗憾的是: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岭南建筑却日渐消亡。

    规模庞大的商品房建设和政府工程,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建筑,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欧风美雨,却鲜见岭南建筑的发展与传承。

    广东商品房发展的历史,就是现代建筑在广东的发展史,就是洋文化入侵广东的历史。传统文化在建筑上只有零星的表现,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无法登堂入室。

    偶有号称“岭南建筑”的项目,大多也只是披了个“岭南建筑”的外衣,缺乏灵魂和地方文化的精髓。

    过去三十年,我们盖了太多形式雷同、毫无民族精神和地方文化特征的的商品房。现在的广州,更象是一座新兴的“国际城市”,而不象一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郡。

    说起岭南建筑,我们还要说中山纪念堂、白天鹅宾馆、西关大屋。。。。。。现代建筑的文化贡献和对城市的精神贡献,真是太少了。

    更令人费解的是,59个优秀当代岭南建筑,目前竟已有10个被全部或者部分拆除。一些具有岭南特色的古建筑、古园林、古街道、古村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新建筑呢?我不知道,广东省辖区内2000年以来完成的建设和设计项目,有几个够得上岭南特色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标准,又有几个有传承的价值?

    我们不能不正视,不能不承认的事实是:岭南建筑已死。虽然还有一群有志之士,在为挽救岭南建筑而努力。

    岭南建筑之死,责任不全在建筑师。

    多年来,我一直倡议“四个妥协”:经济效益要向社会效益妥协;都市建筑要向生态、自然妥协;奢侈文化要向中产文化妥协;西式建筑要向中式建筑妥协。

    现在看来,不要说做到“四个妥协”,能做到一个“妥协”已经很不容易。 

    岭南建筑之死,根源在于我们已经缺乏了岭南文化的传承。从幼儿园到大学,广东人有多少机会受到岭南文化的熏陶,有多少机会感受到岭南建筑的魅力?

    花再多的钱去保护古建筑、古园林、古街道、古村落,无济于事。化再多的钱去搞评选,效果甚微。事实上,也评不出什么象样的作品。

    我们要保护的,不是岭南的砖头和坟墓,我们要保护的是岭南的文化。保护岭南文化,首先必须从大众教育入手。

    没有岭南文化的传承,当然就没有岭南建筑的传承。没有岭南文化的发展,当然就没有岭南建筑的发展。

    岭南建筑已死,这是不争的事实,令人无奈。

    岭南建筑已死,不是结束,而是审判。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检讨和反思。

    传统的岭南建筑已死。承认死亡,才有再生的希望。

    现在谈岭南建筑的复兴,还为时尚早。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没有岭南文化的繁荣,就没有岭南建筑的繁荣。
 
 

评论】【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余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