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文化定位和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 |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鲍义志 日期:[2011-8-2] |
-----------------------------------------------------------------
|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今时代,文化创意创造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正在不断地快速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在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掀起了关于“创意工业”、“创意经济”特别是“创意城市”的热潮,其核心思想在于,以文化为主体内容的产业将成为新经济的核心,以创意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城市化进程”新的动力引擎。我们将从工业社会———工业经济跃升到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服务经济的阶段。重视文化、发展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新趋向。党和国家把文化建设纳入到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并驾齐驱、全面发展的战略层面,我们将迎来文化建设的重大机遇期。
为抓住机遇,为加快我省文化建设步伐,立足青海实际,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彰显青海灿烂的文化魅力,大力提高青海软实力献计出力,最近,我带调研组对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文化定位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城市文化定位是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的必由之路
加快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已经纳入省委省政府重要的战略构想和工作目标。城市文化定位,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这一战略,对于指导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审美情趣、道德价值以及体现于城市内涵外延中的人文精神,形象是城市的品位,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可以塑造独特的城市风格。特别是在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功能的趋同、技术的通用、文化的交融,极易迷失和丢掉城市独有的鲜明个性和特点,城市发展建设同质性、趋同性和“千城一面”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次我们对西宁三县和海东四县的调研中也发现,各地虽然着手打造特色城市,但对自身的文化定位不是很明确,思路不是很清晰。其实,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身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点,所谓城市的文化定位,就是“城市与众不同的存在空间与发展方向”,就是确立一座城市的主题文化,是城市历史和现存文化风貌以及城市价值目标的概括,以文化定位体现文化特色和城市特色,寻找城市的风格和城市未来发展建设的中心理念。文化定位并非仅仅搞一个文化层面上的定位,而是要在历史传承性和现实操作性相统一上展现城市风采和内涵。从而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搞好城市文化定位,有助于明晰一个城市的发展脉络,指导城市建设的走向,提升城市生活的文化品位,进而塑造鲜活的城市形象,在愈益加剧的城市竞争面前,彰显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提升城市的整体优化,扩大城市的无形资产,有利于城市品牌的培植,有利于优化城市投资环境,有利于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城市的影响力,有利于形成城市的凝聚力。
二、坚持三个面向、遵循四大原则,认真搞好城市的文化定位工作
城市文化定位是赋予城市美好品质,塑造城市形象的核心,是叩击心扉凝聚人心,赋予城市以灵魂的基础,是将城市的历史传承、城市标志、人文积淀、市民气质、生态环境等要素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呈现活力,彰显魅力的基础环节,也是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的难点和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在加快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以及在全省城市建设工作中,把城市文化定位问题纳入基础性工作,走“要建设、先定位,先定位、后建设”的路子和模式。在城市文化定位中,本着传承历史、面向世界、突出优势、彰显特色、理清思路、摆正抓手的理念,始终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历史有交代,面向现实有创新,面向未来有空间。
面向历史有交代就是要立足于每个城市原有的传统、固有的文化、自然地域的特点以及现代城市的功能。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时代的城市文化遗存都在这里打下历史的烙印,越是历史悠久,城市文化积淀越是深厚,有什么样的历史就有什么样的城市表现形式。城市的历史就是城市的记忆,是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历史是不能断割的,今天我们有些地方领导在对待历史遗迹时不屑一顾,热衷于破坏性的建设,我们很多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灰飞烟灭,让人痛惜不已。
面向现实有创新就是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固本求新,历史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离不开解放思想,无锡在太湖边建造灵山大佛,使这一景区成为无锡市的标志,被称为中国佛教界千百年来的一大盛事,对无锡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海南省在三亚建造南海观音,也使三亚的文化内涵得到大幅提升。那么,大胆地借鉴这些地方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方面的成功经验,突破思想上的一些禁锢,文化上的创新会使我们的城市更具有激情和活力。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就是明天城市的历史,承上启下,创新发展是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作为现代人,我们既在继承文化遗产,又在创造文化遗产,要把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传统价值发掘出来,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利用。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现代城市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文化、文化产业以及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因此,城市建设必须与现实的需要相同步,不断发展壮大现代化建设的服务功能。在塑造城市文化环境时,就必须继承历史、立足当代、展望未来,在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形象、特色脱颖而出。
面向未来有空间就是着眼于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向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的文化定位管用50年、100年以至长远。实际上,文化定位最终落脚于拉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让更多的群众得到实惠收益,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文化服务以及旅游体育等可创造更大平台,打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城市不断成长和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增加人们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不用提及那些绵延千年的历朝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就是近年来脱颖而出的,诸如丽江、香格里拉、呼伦贝尔这些新的旅游热点城市,都是从挖掘当地的独特历史文化入手,精心打造,从而以其独特性而闻名于世。城市文化定位要着眼全国、放眼世界,坚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独有的,才是不可替代的。
在城市文化定位发展和建设工作中,要始终遵循四大原则。
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统一。城市文化定位最主要的是从城市的历史文化的源流中挖掘。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从城市文化定位中去考虑和规划城市文化环境建设,准确体现该城市的文化精神,并将其落实到城市文化环境的要素和特征上,包括标志性建筑、城市文化设施、文化景观和城市标识等方面。大力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使之与现代文化和优秀文化融汇升华,继承传统美德,丰富文化底蕴,形成鲜明特色。
二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理环境、民族习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地域性因素。确立城市文化定位,要从地域文化中寻找根系,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将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结合起来,只有当文化与城市处于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时,城市的个性魅力才能够光芒四射,才能使建筑风格、文化感知、城市风貌、城市形象等反映城市自己的氛围、色彩、味道,做到“形神合一”。
三是多元文化的和谐统一。城市文化几乎是以多元文化的形式存在,城市精神是城市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的概括和凝练,是城市之魂,具有凝聚人心、统领行动、唤起斗志、催人奋进,具有其他任何东西都无可替代的作用,城市文化定位就要使城市公民有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培育以人为本、开放兼容的多元文化是传播城市形象,凝聚公众注意力,扩大影响力的关键。
四是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的和谐统一。城市一天天在长大、丰满、变美,与时俱进,这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和人为塑造的过程,城市文化定位要紧紧围绕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要起到统揽全局、引领发展作用。因此,城市文化定位应着眼长远,以城市经济发展为依据,体现城市经济优势,提升城市经济价值品位,扩大城市经济辐射力,拉动城市经济全面发展。三、对西宁、海东部分城市文化定位的具体建议
乐都有史以来就有文教兴县的传统,是我省的文化大县,在东部城市群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出这种文化内涵和特色,历史上乐都曾是建立过多个政权的首都,在长期的交融中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乐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乐都不仅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古城,也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彩陶王国。乐都的柳湾彩陶,是全国存量最大、最美、无可替代的,又有全国惟一的彩陶博物馆,其彩陶的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上古时期这里文明所达到的高度,精美绝伦的柳湾彩陶图案甚至对汉字的源头都有过重大影响。乐都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应围绕“彩陶王国、南凉古都,人文毓秀、宜居福地”进行打造。
民和是青海的东大门,民和的喇家遗址被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它是亚洲最大、全国惟一的人类遭受综合灾难的历史遗迹和反映人类不屈不挠与自然灾害抗争历史的见证;中华民族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和主要的精神文化遗产———大禹治水主要活动于这里黄河流经的区域,大禹“导河积石”留下了许多重要的传说和遗迹,我提出的官亭一带是大禹故里的观点,已得到众多学界人士的认同。民和又是湟水汇入黄河的交汇点,在这里生活的各族人民创造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因此,“东方庞贝、大禹故里、青海门户、河湟风情”是民和最好的诠释。平安自古以来是中国西部重要历史驿站,不仅连接着中国西部与内陆,而且连接着中亚和西亚,这里有历史上的皇家寺院、很多历史名人与平安古驿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区域性的多元文化,“平安文化”极具打造潜质。平安毗邻青海最大的空港,因此,“驿站”“平安”最具其独特性,“丝路古驿、河湟新城、菩提圣境、福地平安”当之无愧。因此,打造“平安”牌,建造“中国平安坛”和中国驿站博物馆,会使平安的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
互助县在东部城市群建设中紧紧抓住“中国土族”“青稞酒都”来体现形象,其文化定位准确、发展目标明确、规划思路清晰,建议继续围绕“中国土族、彩虹家园、林莽古刹、青稞酒都”精心谋划,呈现独特魅力。
湟中应该是我省最具发展前景的文化大县,有世界公认的塔尔寺金字招牌,是宗喀巴大师这样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诞生地,又是青海惟一土著历史文化的根脉———卡约文化的发祥地,因此,要用大视野大眼光做大手笔大文章,以塔尔寺为依托,跳出寺院办文化,跳出宗教办文化,可以借鉴无锡灵山大佛景区、陕西法门寺景区和三亚南海观音景区打造宗教文化的成功经验,使鲁沙尔镇成为展示藏传佛教优秀文化的著名景区。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建造宗喀巴文化园,充分展现佛光圣境的景观,全方位用新的现代科技的手段,展示丰富多彩的藏文化内涵。现有的藏文化馆可成为这一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要精心修改《天域天堂》这部优秀剧作,建设专用剧场进行常年演出,夏天旅游旺季可以实景展演。这是湟中县整合文化资源的需要,以做大做强湟中的城市文化,惠福于民。只有这样,湟中县“八瓣莲花”文化产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才能充分展现“溯源卡约、人脉河湟、佛光圣境、梵音天堂”的魅力风采。
湟源县成功打造了丹噶尔古城,展示了茶马古道、边关商都的风貌,日月山是唐朝文成公主、弘化公主与吐蕃、吐谷浑联姻会盟的见证之地,见证了中华各民族团结和睦、巩固边疆的历史,打造会盟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湟源又是古代羌人的政治文化中心,是昆仑文化的发祥地,西王母主要的生活地。“王母故里、茶马商都、赤岭鉴盟、海藏通衢”是湟源鲜明的文化符号。
大通作为西宁市的后花园,彩盆聚宝,大通彩陶是国宝,彩陶邮票作为国家的名片走向世界,大通又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农民画、河湟皮影闻名遐迩,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老爷山景色壮观、明长城可谓西部“八达岭”,观中原而视西域,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可称之为青海“绿色宝石”。历史上惟一一位到过青海的皇帝曾经来过这里,展示了赫赫皇权,所以大通有隋帝行宫之说。“彩陶舞韵、丝路通衢、朔山雄峙、花海览胜”可以成为大通文化的基本特征。
西宁市作为省会中心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在制定规划、发展步伐上要走在全省前列,在东部城市群建设中发挥引领地位和作用,已成功打造了“中国夏都”的品牌。作为高原古城,西宁是青海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枢纽,世界几大宗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相应相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交相融,各民族民俗文化相生相长,丰富多彩、异彩纷呈,其最具魅力的文化特征就是博大的包容性、文化元素的多样性、文化氛围的和谐性,可谓是高原文化大观园。因此,“高原明珠、古城新韵、激情夏都、和谐家园”就是“文化西宁”的本质特征。
总之,城市文化定位将为青海的“城镇化”发展,特别是“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注入活力和灵魂,重塑形象和品位,将加速提升这些城市群的凝聚力、传播力、影响力和渗透力,有力地助推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战略的实施。
推荐阅读:
汕头谋划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 打造发展元素
青岛世园大道规划方案新鲜出炉
大坦沙规划出变身国际花园岛
滨州未来城市雕塑规划基本确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