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文章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感知城市建设改变新一轮城市发展格局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日期:[2011-7-29]
-----------------------------------------------------------------

    环渤海及长三角地区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与感知城市建设将相互促进螺旋上升,而内陆将加速建设感知城市,进而缩小与沿海地区的信息化差距;未来,感知城市建设的投资将愈加理性,特色愈加鲜明。”赛迪顾问日前发布的《中国感知城市战略研究》报告如此描述中国当前的“感知城市”建设轮廓。

    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5月,我国在建的感知城市达36个,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这三大区域的感知城市数量占总数的74%,其中又以长三角居多。此外,武汉城市群、成渝中西部地区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圈等也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感知中国”战略由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8月7日在无锡市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考察时首次提出,随后“感知中国”成为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推动国家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顶层战略,城市是国家战略的起始点和落脚点。此前,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智能城市”建设,中国也由此提出“感知城市”概念。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内感知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并将改变新一轮城市发展格局。

    据赛迪顾问调研,各城市在感知城市建设中选择了不同的切入点,目前主要表现为三种建设模式: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为驱动的建设模式,如无锡、杭州、合肥、济南等;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的建设模式,如上海、重庆、南京、厦门等;以社会服务与管理应用为突破口的建设模式,代表城市有北京、沈阳、苏州、宁波、武汉等。

    第一种模式是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产业,大规模建设物联网产业聚集园区,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一批示范项目,再拉动社会应用进行感知城市建设。第二种模式则大力建设城市信息基础设施,铺设光纤骨干网、实现有线网络覆盖公共区域,增加网络宽带,推进三网融合、大规模部署无线信息采集设备,以建成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互联互通的城市信息网络。第三种模式重点建设一批社会应用示范项目,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物流供应链、城市管理等领域开展大批应用工程,建设一批示范应用基地,以点带面、逐步深入。

    赛迪顾问研究认为,未来中国感知城市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晰,沿海城市领跑,内陆城市追赶,届时全国感知城市的建设将出现遍地开花的景象。不过,赛迪顾问同时提醒,由于感知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运营成本高、风险大等特点,因此需要各地区根据实际需求布局,避免因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同时需要从国家层面上统筹发展。

推荐阅读:

市园林规划设计院科学发展扮靓津城

城市规划要注意新老建筑的整体和谐

规划大师称生态城市应减少对资源的依赖

环球走笔:城市规划是百年大计

 

 
 

评论】【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朱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