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文章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避难绿地至少通两条城市路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汪丹 日期:[2011-7-28]
-----------------------------------------------------------------

记者昨天获悉,推荐性地方标准《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将于8月1日起实施。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绿地将分为紧急、固定和中心3个级别,且须与两条以上的城市道路连接,人均避难面积至少大于1平方米。文保单位、动物园等六类地区不宜作为应急避难场所。

  在城市防灾体系中,公园绿地是重要的应急避难场所。据了解,目前本市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规划、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一部有针对性的地方标准。本标准对应急避难绿地的选址、分级、服务半径、避难面积、应急避难设施配置等做出明确规定,以明确居民避难空间的建设。

  避难功能区要远离高层建筑

  应急避难绿地首先必须是公园绿地。标准规定,能承担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绿地,必须自身地质结构稳定,且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泥石流、蓄滞洪区等自然灾害多发地段。

  此外,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动物园以及地处低洼区域、以山地为主、开敞空间不足的公园绿地,这六类地区由于自身条件所限,不宜作为应急避难场所。

  为减少次生灾害的影响,公园绿地内的应急避难功能区要远离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同时,要与周边高层建筑物保持安全距离,防止其倒塌产生威胁。

  至少与两条城市道路连接

  应急避难绿地分为紧急、固定、中心3个级别。作为过渡性保障场所,紧急避难绿地最多可容纳避难人员2天。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可避难2天至10天,同时,其服务半径为周边500米,步行15分钟内可到达。

  对于可较长时间避难、提供集中性救援的固定避难绿地,面积宜在5万平方米以上,可避难10天到30天,其服务半径为周边2千米至3千米,步行1小时内可到达。在灾害发生后的重建期,中心避难绿地承担着避难、救援和安置功能,要求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可避难30天以上。

  为方便灾时避难人员迅速到达避难区,标准提出,公园绿地应设置不同方向的进出口,与两条以上城市道路连接,出入口为双向交通。有条件的,还可设立临时出入口。

  人均避难面积须大于1平方米

  扣除公园绿地内的水域、建筑、植物等占地面积,可用于避难的区域即为有效避难面积。标准规定,滞留2天以下的紧急避难绿地,人均有效避难面积应大于1平方米;滞留2天至10天的,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4平方米。针对固定和中心避难绿地,其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

  建设应急篷宿区时,要避开排水困难、地基软弱的地段及挖填交界处,坡度控制在7度以下。它与应急停机坪的地面表层材料均应选择防火型。同时,公园绿地的园路还要充分考虑无障碍设施,用作避难、救援的通道要走向明晰,使人员能够顺畅到达所有应急避难区,其路面宽度宜大于4米。

  此外,固定和中心避难绿地周边还须设置宽度不低于10米的防护绿带,所选树种应含水率高、含油率低、遮蔽性高。当周边有高层建筑物时,防护绿带的宽度应为建筑高度的1/2至1/3,以防建筑物倒塌和高层坠物的危害。设有围墙的公园绿地,需沿着墙壁种植乔木,缓冲墙壁倒塌的冲力。
 
 

评论】【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余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