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文章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暴雨洗礼后看城市发展
来源:中国园林网 作者:朱腾飞 日期:[2011-7-23]
-----------------------------------------------------------------

    在过去数十年里,中国是世界上建设量最大、建筑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被国际建筑界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根据麦肯锡最近公布的排名,世界未来十大经济发展城市中,除纽约外,其余九个都在中国。在中国城市的飞速发展中,城市规划也存在这不少问题。 

    城市规划要讲科学重长远 对得住“城市的良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重光说,在城市规划上,地上建设与地下建设怎么能够相互匹配与适应,城市内部与外部如何协调,有很多具体细致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但这些年,我国城市发展思路有不小的偏差,各地都更看重地上建设,可以直接带来城市外表的提升,对地下建设重视不够。

    城市开发中“重地上、轻地下”,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大大滞后于城市建设是导致城市内涝的最直接原因。由于地下管网建设投入大,很多城市在建设初期缺乏资金,地下水下体系相当落后。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我国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进行了调查。按照我国现行城镇排水设施建设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0.5—3年(即抵御0.5—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区也只有3—5年,而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90%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比规范规定的下限还要低。城市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是导致内涝频现的重要原因。以上海为例,有调查显示,2008年城市排水管网覆盖率约为60%,其中内环以内98%,内外环间61%,外环以外仅有36%。其他城市则更不容乐观…详细阅读

    先有规划设计免责 后有"逢雨必涝"无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直在推行排水系统的雨污分流,即雨水和污水分别使用两套排水管道排放,而当前大多数城市主要仍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体系,由于合流制管网的设计过多考虑雨水的排泄,水力坡度取值一般较小,导致旱季污水中的沉积物、垃圾、建筑施工的泥浆大量淤塞管道,影响内涝排除,加上财政能力有限、维护资金紧张,难以及时清理维护,造成雨季排水能力就更差。 

    近年来城市快速扩张,而一些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与前瞻布局,不能与其他方面的发展规划配套,导致排水能力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内涝现象日益突出。同时,由于管护比较粗放,管网老化、连接不畅、排水管道被占压等问题普遍存在,既有管网的排水能力也难以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因此,防治城市内涝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改变“重地上、轻地下”的开发理念,强调公共基础设施先地下、后地上,提高地下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提高既有管网的管护水平。

    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都是立法管理城市规划、设计,一旦出现城市规划、设计、建设顾此失彼,就会立即启动法律问罪、行政问责机制;不按科学规划设计的责任官员、专家都要被问责、问罪的“残花飘零”,甚至面临牢狱之灾。我国也要引入这种管理城市规划设计的机制,戴上法律、制度紧箍咒;压制权力干扰科学规划的冲动,压制专家进行科学设计,把问罪、问责进行到底,并建立城市规划、建设责任终身制。“地上建设”和“地下建设”才能回归科学…详细阅读

    24小时能排走内涝 城市规划就符合标准 

    在国外为防范城市内涝,城市排水标准,纽约是“十至十五年一遇”(注:一年一遇是每小时可排36毫米雨量)的标准,东京是“五至十年一遇”,巴黎是“五年一遇”标准。而作为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对于近期全国不少城市出现暴雨后的内涝现象,周俭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城市内涝,24小时排走,这个城市的规划是符合标准的…详细阅读

    青岛为什么是“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 

    我国青岛整座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转基本令人满意。这座城市,排水重现期的设计均高于国家标准。”刘利介绍,雨水管道的设计是以最大雨水流量为根据的,所谓重现期,是一个水文概念,即所采用的最大暴雨量为多少年一遇的暴雨。目前国家标准是0.5~3年,青岛主干道的排水重现期一般是3~5年,部分暗渠甚至达到10~20年的标准…详细阅读 

    城市防涝要“排水”也要“蓄水” 

    对于新建城区而言,地方财力之雄厚早已今非昔比,提高排水管网设计标准并非难事,关键在于城市建设的理念是追求表面光鲜还是以人为本、着眼长远,是否真正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出发。如果城市建设中多一些长远发展的眼光,多投入一些财力、物力于人们“看不见”的地下,加强地下排水管网的建设,城市的内涝有可能不会发生 

    然而,对老城区来说,在地面已经城市化、地下排水管网已经建成的情况下,提高标准的改造不仅代价倍增,而且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在城市快速扩张、地下空间已经被占用的情况下,修修补补已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转变城市开发理念。仔细研究赣州的福寿沟,同样可以发现,它与赣州老城内的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花园塘等数十口池塘连通,俨然一个活的水系,遇暴雨时,它可调节雨水流量,减轻下水道溢流;江洪回灌时,这些池塘又成为天然的蓄水池。正是由于这一相互连通的活水系,才大大增强了赣州老城区的排水防涝能力。 

    反观现在的不少城市,由于建成区面积快速扩张、土地资源紧缺,一些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填埋了大量湖泊、河道,破坏了原本连通的活水系。而河道填埋处由于地势低洼,往往又成为内涝的重灾区。可以说,城市水系遭到破坏,是城市内涝一个重要的深层次原因…详细阅读 

    北京要为立交桥挖蓄水池防内涝

    目前,北京正在做解决立交桥下积水的排水方案研究,其中包括所有立交桥的优化方案。北京城区的雨水主要排入清河、坝河、通惠河和凉水河4条水系,辐射范围覆盖中关村、酒仙桥、东二环和市中心等地区,但还有许多管道依靠的是“一步就能迈过去”的小河沟…详细阅读 

    经验表明,防洪排涝不能只指望排水管网,在提高排涝设计标准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如何恢复与增强必要的雨洪调蓄与渗透功能,尽快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比如,在城市规划中尽量把公园等公共绿地设计得比周边地面低一些,在道路地面铺设中尽量使用透水材料,同时在立交桥周边修建大型储水设备,以便把暴雨蓄积起来,减轻城市排水管网压力,将内涝威胁变成资源优势。对湖泊河道日益减少的城市而言,如何尽可能地恢复和利用河道体系,使其与市政排水管网共同组成城市排水体系,无疑是一个更好的课题。 

    毕竟一个更生态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才是一个更好的城市。
 
 

评论】【收藏此页】【打印】【关闭】【编辑:朱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