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哈尔滨雨洪公园带来的规划启示 |
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 日期:[2011-11-1] |
-----------------------------------------------------------------
|
中国城市规划墨守陈规的一贯方式暴露出一系列缺失,导致中国的城市发展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今夏城市全线“漂洪”就是一个沉痛的例子,从北上广等“中国特色国际大都市”,到沈(阳)长(沙)武(汉)等省府要城,从温州等沿海城市一直到敦煌内陆小城,一场暴雨检验出一个通病--洪涝,这仅仅是诸多问题中的一个,中国的经济技术几十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但问题也越来越多,城市发展似乎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背道而驰的状况,导致了城市居民对政府工作的严重不满,抱怨、批评、讽刺甚至嘲笑等充斥坊间。
不过抱怨归抱怨,这是人们正常的感情和言语的表达,同样也是对城市领导者和规划工作者的一种鞭笞,作为一个规划从业者,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我们后天规划设计的介入来弥补之前城市规划的不足。抱怨、讽刺、批评、嘲笑过后,老百姓们可以不管不问,但是我们不能够置之不理。
雨洪公园是哈尔滨市群力新区的一个主要城市公园,公园占地34公顷,可以说是整个城市新区的的一个绿心,公园所处的区域原来为湿地,但由于周边的道路建设和高密度城市的发展,导致湿地面临水源枯竭、退化,甚至消失的危险。承担规划设计任务的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采取了“将濒危湿地转化为雨洪公园”的总体设计思路,一方面解决新区雨洪的排放和滞留,使城市免受涝灾威胁,同时,利用城市雨洪,恢复湿地系统,营造出具有多种生态服务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可以说是一项非常有启发性的探索创举。
看到雨洪公园这个新名词后,笔者很受启发。很多人拿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国外的城市规划进行对比,诚然会发现差距和不足,但想要在短时间年内来彻底革新中国式城规,在短时间内扭转城市领导者的发展、规划观念,笔者认为成功的几率几乎为零,再加上地方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的不同,尽管学者们一直批判“小修小补”式改善理念,但是对于中国来讲,如果能做到合理的小修小补式,笔者都觉得是善莫大焉了。
雨洪公园的诞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的路径:能不能通过对城市公服设施和公共资源进行多种功能的复合设计和改良,让这些资源同时具备公共服务性和基础功能承担性相统一,进而改良城市问题。比如雨洪公园,其表现出的公共服务性就是为市民提供游憩、休闲、娱乐等功能;其基础功能承担就表现在承担调节城市旱涝、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等功能。如果按照传统的规划设计模式来做,城市公园不仅承担不起这些基础调节功能,甚至一座公园的设置对局部的生态系统和城市运作起到增负作用。雨洪公园的诞生,并不是在于这一项规划技术或者这个公园自身产生了多大的价值,而是这种思考的路径,其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至少对于继续改善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来讲,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小修小补式的改良方法,中国的城市发展目前呈现出两种模式:一是对原有老城区的改良升级,在这个发展方向,小修小补式的改良式最合实际的;一种是新城区建设,对于这一发展方向来讲,小修小补可以放大来做,在借鉴国内外规划技术的基础上,尽量将做到城市公服和公资的双重功能合一。
借鉴雨洪公园的规划设计思想路径,举一反三,我们可以想到很多其他的措施,比如对于缺水性城市来讲,如果能续住和很好的利用雨水,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的用水困境,我们可不可以为城市设计一套雨水收集储存系统,将每座建筑都设计成一个雨水收集器,通过建筑的屋顶和立面将雨水通过管道等途径收集至雨水存储地,将硬化的河道、公园进行软化处理,让雨水通过自然土壤渗透到地下,补给地下水源;针对城市停车问题,我们可不可以考虑将停车场和城市公共绿地进行结合设计,将生态停车场引入城市……不期望一簇而就的结果,但求我们能从身边发生的事情中寻找、探索改良之法,但求通过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能够改善现状,推动其一步步走向完善,这是雨洪公园给我最大的启示。
推荐阅读:
枣庄运河湿地公园受“篷客”青睐
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展示会在中国湿地博物馆举办
山东省滨州市南秦皇河城市湿地公园开工建设
关于我国城市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思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