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上海世博工地引入最先进绿色科技 |
来源:上海政府网 日期:[2009-8-31] |
-----------------------------------------------------------------
|
明年夏天,当人们顶着酷暑在上海世博会园区里排队参观时,一场暴雨不期而至,怎么办?
显然,在上海世博会6个月的展期中,7000万游客将经历上海天气的“坏脾气”。然而,记者获悉,世博园区里,各种最先进的建筑、环境、气象科技,已经预备好如何应战坏天气。
“杂食建筑”阳光谷
天气可以变成维系世博园区运转的巨大能量。上海世博会上的许多建筑,它们利用大自然,如同生命活体,能够“呼吸”、“运转”和“新陈代谢”。
世博轴上6个喇叭状阳光谷,则是以阳光和雨水“为食”的“杂食建筑”。地下空间给人的印象大多是昏暗与沉闷,然而阳光谷的喇叭造型让阳光自然泻入地下,并保持空气流通,让绿色植物在地下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喇叭口”还兼下水口、蓄水池的作用,大量雨水将通过阳光谷,被储存在世博轴的地下室,经过层层过滤,不仅可以自用,还可用于周围其他场馆的灌溉与清洁。
对于日后中国馆的清洁工人来说,雨下得越大,他们将越轻松。在中国馆的景观设计中,加入了先进的“循环自洁”功能。中国国家馆的屋顶上,设计有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利用收集下来的天然雨水,进行绿化浇灌和道路冲洗。在地区馆南侧的大台阶水景观和其南面的园林设计中,引入小规模人工湿地技术,雨水配合人工湿地的自洁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在城市中心创造出一片生态湿地。
24小时“大气CT”
去年上海夏季连续高温破纪录,今年的“三伏天”偏偏连日暴雨如注,明年夏天会出现什么状况?
“5月到10月,正值上海的主汛期,是台风、强对流天气、雷电、高温等恶劣天气的频发期。”上海市气象局专家表示,近年来异常天气频繁出现,多种气象灾害很可能“光顾”上海世博会。面对184天、7000万人次,常规的天气预报难以满足需求。
“5.28平方公里的园区上空,大气将接受24小时不间断的CT扫描。”市气象局介绍,这将是上海世博会挑战恶劣天气的“法宝”。
浦东南路3588号,世博大厦里,第一座世博自动气象站已经建成,并开始投入运行。世博会开幕前,世博园区沿黄浦江两岸,将继续布设共18个自动气象站、2个大气成分监测站、1部风廓线雷达和1个大气电场仪,一同组成世博园区气象监测系统,让24小时的“大气CT”变成现实。CT的扫描内容包括大气的物理和化学状况,将把握异常天气的细微征兆,及时作出预报、预警及与气象生活相关的精细化服务。
“如果在上海世博会举行期间天气有任何突变,参观者都能通过手机及时收到天气预报。”许小峰表示。
绿色空调“不插电”
建设中的世博工地,一台台从湖南运来的空调,陆续安装在各大场馆中。
比起突发异常天气,高温将是更严峻的考验。如今,现代人已经离不开空调,但越来越多的空调,排放着温室气体,让城市愈加炎热。上海世博会上使用的空调,将改变这一悖论,它们最令人惊叹的特点是:不用耗电。
这些空调和生产非电空调的湖南远大公司,完全是一个“中国式”的绿色奇迹。故事始于1990年夏天的长沙,当时酷暑难耐,空调只是宾馆里的稀罕物。两个做锅炉的长沙年轻人偶然在宾馆里享受过清凉,毅然决定改做制冷机。但当时中国电力奇缺,住宅时常停电,工厂轮流开工,于是他们再决定:开发不用电的空调。
这一决定带着他们误打误撞,走到了全球环保领域的前列。不用电的空调,只通过废热、天然气等替代能源所产生的热能进行运作,能源效率可比电空调高2倍,排放低4倍,投资节省三分之一。据估算,1992年远大第一台非电空调诞生至今,所减少的二氧化碳、氟利昂等排放,就相当于种植了1.6万棵树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