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沈琳:国际化的中国庭院制造 |
来源:中国建筑艺术网 作者:沈琳 日期:[2006-5-9] |
-----------------------------------------------------------------
|
别墅,从来都是优秀生活品质的代言人。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喜欢用私有、独立、自由的别墅生活来个性化各自的幸福生活,内容生动,情趣盎然。建筑范畴的素质扩张逐渐从绝对领属退化为系统品质的必要条件,人们开始意识到,空间高度发展必须以踏实而又渊源的文化积淀为灵魂,人们也惊奇地发现,物质领域疯狂爆炸过后,当所有的工业神奇,光怪陆离成一片缺乏骨骼的平庸,横跨身体和思维的豪宅生活竟然以一种“神似”在回归经典的轨迹。
有人说,别墅是9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的,其实并不确切,严格地说,十多年前,中国只是借来了别墅的样子,而且仅仅停留在狭隘的建筑领域,至于别墅所真正意味的生活模式则被生硬的割裂在砖瓦、空地之外。套用、复制,中国雨后春笋般移植来了让人眼花缭乱地独栋房子,名头很多,而且一个比一个洋。消费者逡巡于“万国房产”之间,更像是一场关于西方别墅样式的游览。我们很难找到生活和建筑形式之间的共鸣点,因为我们在全面学习的同时,一直忽略了缺乏本土性的先天不足。
通州古运河支流运钞减河河畔,出现了这样一个特例独行的别墅生活圈,他具备毋庸置疑的自然景观优势,他把生活方式设计贯穿于建筑系统设计中,他融合了强大的文化力量,他把高品位的豪宅理念彻底根治于由来已久的中国制造——运河岸上的院子,注释了属于中国人 自己的豪宅概念。
我们对泰禾(香港)集团董事副总裁沈琳女士进行了采访,泰禾(香港)集团是一家全港资企业,是以房地产开发为核心,涉及金融投资、生物科技等行业的集团公司。沈琳女士负责集团在全国房地产项目的运营工作,有近十年的地产操盘经验,先后成功运作多个项目。作为运河岸上的院子的操盘手,沈琳女士组织了建筑界、艺术界、文化界等多方面资源,将建筑、艺术、生活融为一体,打造出了具有国际花特征的中国庭院别墅作品。
沈琳访谈录
《New House》:是基于什么原因,您把本案定位为北京东部第一居所中的豪宅别墅?
沈琳:我们这个运河岸上的院子选址在运潮减河河畔,正是看到了CBD在北京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增强,而该项目有京通快速和京哈高速与CBD顺畅连接,车程不足30分钟,完全具备了第一居所的硬件条件。同时,得天独厚的古运河自然景观 也恰恰暗合了我们“中国制造”的开发理念,且更具备了开发豪宅别墅的天然潜质。在这样令人激动的客观因素面前,我们非常明确地知道我们应该打造怎样的高品质生活。
我觉得这是中国别墅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别墅,以及建筑所引发出的生活观念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可以认为是一种“拿来主义”的表现。发展初期的模仿是在所难免的,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也是发展自己的捷径。于是,在北京、上海、广州乃至全国出现了许多欧式别墅。这些舶来品基本都是临摹来的东西,没有丝毫的本土文化特征,但正是这些花花绿绿的洋房,恰好迎合了中国新生的别墅市场。一时间,北美、澳洲、欧陆等等洋风盛行,十年了统治中国别墅市场的“欧陆风”便是最好的印证。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发育成熟,消费者在选择梦寐以求的别墅生活时,也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心平气和。人们不再盲目追随所谓的潮流,更重要的事,经过时间的历练,气候、环境、文化以及居住人群的生活习惯和居住心理等一系列无法回避的本土化因素,在照搬来的舶来品中渐渐显出了不可调和性。其实,这就和起初模仿一样,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别墅发展中必定经历的过程,现在出现的一些本土化味道浓厚的高端别墅产品,正说明了这个过程的到来。
根据现在北京别墅市场还是“欧陆风”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而且,我认为在短时期内仍然会保持这样的格局。但我们应该注意到两个方面的微妙变化,一是“中国制造”的地产开发理念,开始以一个加速度的态势在迅速成长;二是膨胀到极致的“欧陆风”疲态尽显,虽然他现在认识消费主流,但是从100%回落到25.8%,就最以证明市场变化的大趋势。还有一点,我发现在本案形成之前,在北京,甚至中国,跟们就没有高品质的,隶属中国本土的当代别墅项目。没有好的东西,消费者是不会买账的。所以,我们这个项目,正是在冷静分析了北京别墅发展的态势之后,要努力成为当代别墅开发中,树立全新“中国制造”理念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造。 区别是全方位的,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完全并且了翻版的手法,聘请了在国际建筑和艺术界颇具影响力的张永和先生和艾未未先生担任本案的建筑总顾问和艺术总顾问。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在打造当代本土精品的理念上不谋而合,居住方式要真正表达自己内心的愿望,反映自己超越基本物质功能的,精神层面上的居住需求,摆脱类型学俗套的束缚,而展现出强烈的个性化追求。豪宅别墅要从单纯的炫耀商品回归到适宜人居住的家的功能,回归人的真实本我,设计手法也全盘西洋化回归到现代本土化。本案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强调的现代主义本土化不等于民族化,不等于传统化。这完全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需尊重今天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生活习惯。所以设计师尽量避免浮华的修饰,而主要展现环境和材质自身的魅力。总体来说,我们在创造一种崭新的,独一无二的人居系统,它应当是当代中国的产物,它不仅包含了很强的地域文化、历史、民俗、美学成分,同时他又是人类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个载体,更是人类对艺术和美感经验的一种实在表现。
《New House》:针对本案,您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选择在此居住的人群特征吗?
沈琳:简单地说,选择院子的,应该是新一代知识财富阶层。这个新锐阶层的特征是这样的: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事业成功,有足够的财富实力,最重要的是他们有着从容平和的心态,能以一种儒家风范看待自己的事业、家庭和人生。他们讲求个性,但绝不张扬个性,他们又极强的独立思辨能力,不会人云亦云,模仿照搬的处世态度在他们中间是行不通的,他们不需要靠炫耀来证明自己,因为他们更看重自己的生存状态到底处在怎样的层面。知识和智慧是这个人群赢得生活的利器,也是他们享受生活艺术、玩味人生的必要条件。
《New House》:您怎么看房地产开发商负有的社会责任?
沈琳:我有一个建议,希望主流媒体、专业机构、开发商,以及政府主管部门能定期展开座谈,回顾和评介过去一段时间内,在城市建筑开发上的得失,自从商品房的横空出世,中国建筑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在一片膨胀的状态中,不乏上上之作,但我认为,建筑市场上充斥的还是大量的“建筑垃圾”,“工业废品”,而建筑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个人消费品,他在环境中动辄就会存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试想一下,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到处是“垃圾”“废品”,他们会矗立于您一辈子的生活,这是可悲的,建筑不仅具有私人属性,他还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生活环境中的公共景观,是要对很多人,乃至子孙后代负责的。记得我曾经写过一片文章,叫《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开发商》,我认为,一个合格的房地产开发商,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非商业范畴的社会效应。开发商实际上因为建筑的特性,对社会、历史、文化都有着推托不了的责任,这不是负累,我们要把它当作一种鞭策,努力创造出既有商业价值、也兼顾社会责任的高项目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