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森文,园林专家。早年从事革命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担任浙江省、杭州市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的领导工作,对杭州与西湖建设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并结合实践,在园林建设规划的指导、园林建筑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园林植物的配置艺术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取得了成果。 余森文,1904年11月20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一个农村贫苦家庭。幼受“五四”运动及新思潮的熏陶,向往“民主救国,科学救国,自强自立”的进步主张。1922年,入南京金陵大学本科习农林。因参与进步活动,受到北洋政府南京警察厅的通辑,后赴广东中山大学农学院读书。1930年8月,经副校长朱家骅介绍任上海同济大学注册部主任。其间得识隐居上海的何思敬教授,参加他创立的时事座谈会,为其主办的《世界大事》刊物任校对出版等事务性工作。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爆发,余森文随朱家骅历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交通部职工事务委员会主任。出资创办由张天翼等负责的思潮出版社。 1934年,余森文曾任中国交通部国际电信局驻伦敦专员,并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行政管理学文官管理专业(研究生)。出国两年中,利用假期及往返行途从太平洋、大西洋横绕地球一周,游览了印度、埃及、意、法、英、比、德、奥、匈、苏联、加拿大、美国、日本等19个国家的部分城市与名胜古迹,看到了众多不同风俗,流派各异和各种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珍品、园林风貌,如英国公园的大面积草坪、巴黎的雕塑、意大利的油画、伦敦的邱园和植物园等,并拍摄了大量风光照片,在日后建设杭州西湖得到借鉴和运用。 1936年1月,回国重返同济大学任教导长兼附中主任。从1937年七七抗战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余年中,余森文在他主管的机关中,长期进行革命活动。1949年1月,被中国共产党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派他从事浙江省(主要是杭州市)的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工作。他奉派参加国家的考察团出国考察了欧美各国的市政园林建设,开阔了视野。数十年如一日,在为治理和扩大我国风景旅游重点——西湖呕心沥血,成绩斐然。 余森文阅历中外,纵览古今,既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底,又有丰富的西方文化素养,在园林领域里,勇敢探索,提出了许多有关园林建设的新命题,他强调:“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前进,科学文化日新月异,园林建筑也应古为今用,不断推陈出新”,指出现代园林与古代园林有本质区别,“应突破古代园林情趣的范围,代之以万紫千红,具有蓬勃兴旺和豪迈乐观的气慨。”他竭力倡导博采中西园林艺术之长,融西方造园艺术于东方园林主体之中。在创建全国园林系统中第一座植物园——杭州植物园时,首次提出“公园的外貌,科学的内容”。在50年代建设杭州花圃时,又提出要建成生产、游览、科研三位一体的开放式花圃。 余森文在杭州城市建设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早在50年代,他就竭力反对把杭州建成工业城市,反对在西湖边建设污染环境的工厂,不为压力所动;在80年代,反对在环湖建造高层大楼,尽管年近八旬,眼疾困扰,仍握笔直书,在《建筑学报》上撰文说理,为重建雷峰塔,在《光明日报》及有关学术讨论会上作了执着而说理的呼吁。 恢复、保护与扩建了西湖风景区 余森文曾任杭州工务局、建设局及园林管理局领导人。那时全国各地园林事业尚在始建阶段,各地对杭州园林的期望很大。他领导全局员工首先是保护、恢复并逐步扩建了西湖名胜景点,把40年代末期已经是湖水、淤浅、古迹破败、满目疮痍的西湖,在较短时间内集中人力、财力恢复其秀丽面貌。在恢复时期整修了灵隐大殿、六和塔、湖心亭等风景点;一五期间又整修了岳庙、三潭印月等主要景点,得以初步恢复景观。50年代初期,还组织失业工人以工代赈,整修了长达20余公里的西湖山区步游道。在1957年末,开放游览的公园景点达30余个,游览面积达到101.81公顷,比解放前增长85.57%。与此同时,把花港观鱼景点原来已剩下不到几亩的破败残迹,扩建成面积达14.65公顷的西山公园,这是西湖回到人民怀抱的第一个大型别具风格的新型公园,在西湖园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五期间又在沿湖地区新建涌金公园、儿童公园和恢复了已经名不符实的柳浪闻莺景点,面积共655公顷,为杭城居民与儿童创造了新的游乐场所。并为日后的进一步扩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领导了疏浚西湖工程 西湖自1800年浙江巡抚主持疏挖湖边淤泥以来,150年中,未有较好疏浚,以至湖泥淤塞,葑草丛生,每到夏秋,蚊蝇孳聚;1950年冬,气候干旱,竟成一片干涸。余森文多方努力,在上级支持下,于1951年成立疏浚西湖工程处,余森文兼主任,夙夜经营,组织力量,从1952年试挖起到1959年竣工,共投资454万元,历时8载,挖出湖泥722.88万立方米,挖泥量之多,时间之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是一件惊人之举。其中参加浚挖的工达3万余人次。浚后西湖平均水深1.808米,比浚前增加1.258米,最深处2.6米,蓄水量由浚前的413.22万立方米增至1027.19万立方米,增加1.5倍。 余森文创议并主持的疏浚西湖工程,对改善水质,改变西湖风貌,增加鱼类及水生植物的养殖面积,有利灌溉及改变城市小气候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1976年开始的第二次疏浚工程及1985年开工的钱江引水工程奠定了技术与物质基础。此外,从湖泥中发现历代遗落湖中的文物达万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石、石斧,汉代五铢钱及铸造五铢钱的模子,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绿化荒山,绿化市区 鉴于杭州在民国时期遭受严重破坏,使西湖周围到处荒山秃岭,满目荒凉。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仅两个月,余森文就以工务局长的身份,接受虎跑苗圃,开辟九里松新苗圃,积极培育苗木,于当年冬天开始专款造林。他提倡“管理从严,养护及时”,采取了封山育林与植树育林相结合,群众性护林造林与园林专业队伍护林造林相结合的方针,浙江省委谭震林指示于1951年在全省推广这一经验,后来,余森文任省建筑工业厅副厅长时,更在全省范围内督促造林,绿化浙江。到1958年,西湖周围6万余亩山地,除部分土层瘠落尚未绿化成林外,到处一片郁郁葱葱,8年累计植树1956.2万株。现今西湖群山中,属国家所有、委托农村管护的山林达2137.33公顷。 在封山育林的同时,他狠抓绿化市区,重视发展市区公共绿地,在一五期间,6个市区新建公园总面积12.11公顷,在1951—1957年中,新栽补栽行道树4.7万株,道路绿化长度154公里,比1949年增加9倍多。 筹建杭州市植物园 建国初期,余森文与一些热心科学事业的学者,曾向党和政府建议在杭州设立植物园,为当时浙江领导人谭震林、江华所采纳。派余森文专责筹建,选定玉泉一带,划地3000亩为园址,报请中共中央书记处派专家来杭规划,于1954年国家批准,并派陈封怀、王秋圃等专家指导建园。以西大目山为重点采集种苗,繁殖苗木,余森文与他的助手们,从选址、规划、植物配植、园林艺术等方面,殚精竭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经过10年筹建,一所具有园林外貌、科学内容的植物园终于出现在西子湖畔,博得了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1986年,在纪念植物园建园30周年的大会上,余森文总结了植物园的性质、建园方针与任务,指出了今后关于植物栽培、综合利用、引种驯化、加强管理、植物园与研究所的分工与协作、开展科研工作、濒危植物的保护等七项基础工作,在把杭州植物园建成为一所既是理论结合实际的科研基地,又具有国际水平与独特风格的观赏植物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性作用。 提出了关于园林建筑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的原则 余森文认为,我国园林是东方园林的杰出代表,具有光辉灿烂的历史,但限于历史条件,古代园林也有其局限性。而今天我国的现代园林同古代园林则有本质的区别,它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既是改善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社会福利设施,也具有一定的生产意义,其文化内涵具有多元化、开放性和爱国主义内容:建设的类型也很多,诸如公园绿地、街坊绿地、厂矿绿地、森林公园、文化公园、各种防护林、疗养基地绿化以及各种专用绿地等,都有不同的要求,要采取新的表现形式。 他认为,对于古典园林艺术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改革创新。对现存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与寺观园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也是现代风景旅游城市极为重要的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 余森文在长期领导杭州西湖的园林建设中形成的主导思想是:根据我国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审美习惯和科学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