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位居住者都感到舒心,才是真正属于市民的园林城市”
昨日,新晋“国家园林城市”武汉迎来了首场世界级“绿色论坛”——武汉园林城市国际论坛。惊叹江滩壮美之余,20余位外国专家也点出了江城绿化的“痛穴”。
“只有在旅游景点,水才成为有价值的东西。”法国城市建筑规划设计院研究员安妮·奎因这样评价武汉“水文章”。安妮说,武汉最新颖之处在于拥有大量湖泊,但武汉与水的关系却很矛盾——到处都是水,市民却和它不够亲近。
武汉大学教授陈望衡痛心地说,东湖大得能装下6个西湖,知名度、客流却远远不及后者。他建议在东湖上建一座类似西湖白堤的露天长桥,让更多游人走向水中,也可缓解东湖交通。
在“园林城市”的观念上,武汉也看到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追求绿地率是最基本的,要努力让每一个城市居住者感到舒心、绿意、环保、便捷,才是真正属于市民的园林城市。
解放公园的改造足以印证这个观点。过去臭烘烘的人工湖只能远看,现在湿地鹅卵石浅滩就在你脚边。这张“成绩单”,让操刀设计的加拿大人文森特·爱斯林,在昨日的论坛上很是得意。
市园林局介绍,此次论坛邀请了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5国世界园林规划大师,共同为武汉这座国家园林新城献策指路。
已是晚秋时节,解放公园里仍绿意盎然。记者詹松摄
江城绿化,“短脚”在哪里
武汉曾是“贫绿”城市,4年前,绿地覆盖率为16.12%,在全国19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倒数第三。
过去10年、尤其是最近3年,武汉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绿色革命”:自1998年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后的5年内,武汉年均新增绿地240万平方米。仅2004年,武汉人“铺绿”就花了12.6亿元。
眼下,公园都免票了,围墙都透绿了。下月,又有5座大游园将扎根城市街头。为了江城不再“贫绿”,我们有必要知道,在旁观者眼中,自己的“短脚”在哪里——湖泊:“近”在眼前,“远”在天边
安妮·奎因(法):武汉的江滩很美,令人惊叹。大量面积不等、不规则的湖泊是武汉的特色,但它们没有成为一个城市体系,武汉与水的关系很矛盾:到处都是水,市民仍感觉难以亲近。
在世界各地,城市正在把海或者河流归还给居民,比如法国里昂沿索恩河建造了新的步行道;马赛已将阻碍市民沿海湾散步的墙壁和酒吧全部推翻……
至于湖面交通,威尼斯有凤尾船,北欧运河里有驳船,武汉可以发展一种太阳能之类的现代能源船。设施:能够牢固25年不修吗?
文森特·爱斯林(加):任何建设项目,设计之初先要问问,它能否为人们服务25年或者更长时间而不需要重大改造。
纽约中央公园,尽管负荷过重且缺少养护,仍然是在其开放使用了100年后才进行修复的,且这笔钱还是私人赞助,非政府承担。
西方很多公园,15年到25年乃至更久都不需要大修。秘诀没有别的,就是在建设初期,使用当时最高的设计标准、最好的施工方法、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养护和管理原则。管护上,政府可以考虑建立赞助资金或利用其他金融机制,以确保城市绿地的长久活力。接触:最好的园林旨在“触摸”
米歇尔·柯南(美):允许城市居民同他们在地球上居住的地方有身体性的直接接触是非常重要的。对一个在住宅区角落的家庭来说,让孩子们在沙坑玩耍,触摸大地、水、树木,以及享受城市远处的自然美景,可以帮助引导出对森林的宽阔联想。
安妮·奎因:亲近景观不需要在所有土地上重复开发那些昂贵又不能保存的工程。